胃痛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不适,发作时不能盲目硬扛或乱处理,得根据诱因选对方法——不同原因引起的胃痛,应对方式差别很大,科学处理才能快速缓解症状,还能降低并发症风险。
物理缓解方法
如果是受凉引发的胃痉挛,顺时针按摩肚脐周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轻疼痛。按摩时手掌贴紧皮肤,画圈范围大概碗口大小(15-20厘米直径),力度轻到中等,按到皮肤微微发红就行;注意别刚吃完饭就按,最好等1小时以后。
局部热敷能改善胃部血液循环,缓解痉挛。建议用40℃左右的恒温热敷袋,每次敷15分钟以内;没有专业设备的话,用装60℃温水的塑料瓶代替也可以,记得来回旋转瓶身,避免局部烫伤。
饮食调节策略
想中和胃酸,苏打饼干能临时救急,但要注意它钠含量高,别吃太多;其实烤馒头片这类烤制碳水化合物更好,因为富含糊精,中和胃酸的效果更持久。每次吃50克左右,配温水慢慢咽下去。
喝37℃左右的流质食物能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比如小米粥比白粥更有黏膜保护作用,山药粥、南瓜羹这类温性食物也不错;别喝超过60℃的热汤,太烫会损伤胃黏膜。
中医辅助手段
按内关穴是缓解胃痛的有效方法,已经被纳入《消化道症状管理指南》。找内关穴的方法:手掌朝上,手腕横纹往上数三指宽的位置,两根筋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指腹垂直按下去,每分钟按60次左右,持续3-5分钟就行。
药物使用规范
如果是慢性胃炎或胃溃疡引起的胃痛,质子泵抑制剂要在餐前30分钟吃,黏膜保护剂适合餐后使用;连续用药不要超过14天,长期用得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另外,要是正在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用的退烧药、止痛药),得隔4小时以上再用抑酸药,具体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
医学进展与急诊判断
2023年有研究发现,规律作息能促进胃黏膜修复;还有新型透皮给药技术正在临床试验阶段,但目前急性胃痛发作还是建议用传统方法。要是出现这些情况,必须立即就医:胃痛持续超过6小时没缓解、呕血或拉黑便、疼痛放射到肩背部、伴随心慌气短。40岁以上第一次剧烈胃痛的人,要先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期预防体系
想长期减少胃痛发作,试试这几点防护措施:1. 记饮食日志,找出自己吃了会诱发胃痛的食物;2. 每天睡够7小时以上;3. 每周做3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4. 定期检测幽门螺杆菌;5. 每天花10分钟做减压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
总之,胃痛发作时先找诱因,用对物理、饮食或穴位按压的方法缓解,需要用药时遵医嘱,出现危险信号赶紧就医;平时做好长期预防,才能让胃更“安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