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部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Unspecifie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Coronary atherosclerosis、未特指部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血管病NOS、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动脉硬化性CAD[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狭窄性CAD[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缩窄、心肌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冠状血管病、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开口狭窄、心脏动脉粥样硬化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动脉钙化 [possible translation]、冠状血管动脉粥样硬化 [possible translation]、心肌硬化 [possible translation]、ischaemic coronary artery disesae [No translation available]、心脏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钙化、冠状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
别名冠状动脉斑块、冠状动脉闭塞、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病、冠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临床表现BD11.0射血分数保留的左心室衰竭
BD1Y其他特指的心力衰竭
BD1Z未特指的心力衰竭
BD13右心室衰竭
BD11.2射血分数减低的左心室衰竭
BD12高输出综合征
BD14双心室衰竭
BD10充血性心力衰竭
BD11左心室衰竭
BD11.Z未特指的左心室衰竭
BD11.1射血分数中间范围的心力衰竭
关联情况BA41.Z未特指的急性心肌梗死
BA4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BA41.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BA40.1稳定性心绞痛
BA40.0不稳定性心绞痛
BA40.Y其他特指的心绞痛
BA40.Z未特指的心绞痛
BA42.0随后性心肌梗死,ST段抬高心肌梗死
BA42.1随后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BA42.Z未特指的随后性心肌梗死
未特指部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未特指部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BA52.Z)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在冠状动脉内壁上形成斑块,这些斑块由胆固醇、脂肪酸、钙盐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和细胞(主要是巨噬细胞)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斑块逐渐积累并导致血管腔变窄或闭塞,进而减少了流向心肌的血流量。当心脏在活动时需要更多氧气供应时,这种减少的血流会导致心肌缺血,通常表现为胸痛等症状。
病因学特征
-
血脂异常:
- 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浓度的LDL-C易于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形成早期病变,吸引炎症细胞并促进斑块形成。
-
高血压:
- 持续性高血压可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过程。
-
糖尿病:
-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增加了心血管风险,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血糖状态促进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血管内皮功能。
-
吸烟:
- 吸烟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栓形成和斑块发展。
-
肥胖与代谢综合征:
- 肥胖及其相关的代谢异常如胰岛素抵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其中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遗传因素:
- 家族史中存在早发冠心病的情况提示可能存在遗传倾向,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病的概率。
-
年龄与性别:
- 年龄增长伴随血管老化,增加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男性比女性更易患此病,尤其是在绝经前的女性受雌激素保护作用影响较小。
-
其他危险因素:
- 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高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摄入)、心理社会压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病理机制
-
内皮功能障碍: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首先始于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这可能是由于上述多种因素造成的。内皮损伤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T淋巴细胞被招募到损伤部位,进一步释放促炎因子,加剧局部炎症反应。
-
脂质沉积与泡沫细胞形成:
- 在炎症环境下,进入血管壁的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吞噬氧化的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变成富含脂质的泡沫细胞。随着更多脂质和其他成分的累积,形成了典型的粥样斑块。
-
纤维帽形成与斑块稳定性:
- 斑块表面由平滑肌细胞分泌的胶原纤维组成纤维帽,其厚度决定了斑块的稳定性。薄纤维帽且脂质核心大的不稳定斑块更容易破裂,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
-
血管重构与狭窄:
- 斑块持续增大可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塞,严重影响心肌供血。此外,血管对外界刺激(如血压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也使得病情更加复杂多变。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胸痛(心绞痛)是最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方并向左臂、颈部、下颌放射。
- 呼吸困难:严重缺血时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表现为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心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心跳加速或不规则的感觉。
- 晕厥:极端情况下,心肌严重缺血可致短暂意识丧失。
参考文献:《Braunwald心脏病学》、《Circulation》等相关权威心血管医学期刊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