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病原学检测]
A --> C[影像学检查]
A --> D[内镜检查]
B --> B1(细菌培养+药敏)
B --> B2(真菌培养)
B --> B3(PCR检测)
C --> C1(颞骨CT)
C --> C2(颞骨MRI)
D --> D1(耳内镜)
判断逻辑
病原学检测: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直接明确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需关注生物膜形成能力)。
真菌培养:曲霉菌阳性需结合临床表现(是否伴绿色分泌物)。
PCR检测:用于培养阴性但高度怀疑感染的病例(灵敏度>90%)。
影像学检查:
颞骨CT:
骨质破坏 → 支持坏死性外耳道炎(假单胞菌感染)
软组织肿胀 → 急性炎症活动
颞骨MRI:
T2高信号 + 强化 → 感染向深部蔓延(颅底、腮腺)
耳内镜检查:
急性期:红肿黏膜 + 脓性分泌物 → 提示细菌感染
慢性期:肉芽组织 + 苔藓化 → 提示免疫紊乱性感染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
临床意义
处理建议
细菌培养
铜绿假单胞菌阳性
提示坏死性感染风险,需警惕骨质破坏
立即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类
真菌培养
曲霉菌阳性
常与细菌混合感染,易见于抗生素滥用者
联合抗真菌治疗(伏立康唑)
血常规
WBC >12×10⁹/L + Neut >80%
急性细菌感染活动期
静脉抗生素治疗
CRP
>50 mg/L
严重炎症反应(坏死性感染可达>100 mg/L)
监测感染进展
组织活检
肉芽肿性炎症
提示结核/真菌等特殊病原体感染
加做抗酸染色/六胺银染色
耳道pH检测
>6.0
耳道微环境破坏(正常5.0-5.7),增加感染风险
局部使用酸性滴耳液(醋酸溶液)
四、诊断流程总结
优先确认病原体:通过培养/PCR明确微生物类型(金标准)。
区分感染类型:
急性感染:以疼痛+分泌物为核心,重点排除并发症(骨髓炎)
慢性感染:关注解剖结构改变(狭窄/增厚),评估免疫功能
警惕特殊类型:
免疫抑制患者:需覆盖真菌/分枝杆菌
骨质破坏:立即启动强化影像学评估(CT/MRI)
参考文献: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外耳道炎诊疗共识(2023)
UpToDate临床数据库:Necrotizing Otitis Externa
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Refractory Otitis Externa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