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血症1型Tyrosinaemia type 1 更新时间:2025-06-20 17:52:28 关键词 索引词 Tyrosinaemia type 1、酪氨酸血症1型、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缺乏、肝肾酪氨酸血症、酪氨酸血症、高酪氨酸血症、酪氨酸代谢(紊乱)症
展开 同义词 Fumarylacetoacetase deficiency、Hepatorenal tyrosinaemia、Tyrosinaemia、Hypertyrosinaemia、Tyrosinosis
展开 别名 酪氨酸代谢紊乱1型、高酪氨酸血症1型、酪氨酸尿症1型
展开 酪氨酸血症1型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酪氨酸血症1型(Tyrosinaemia Type 1, T1)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于延胡索酰乙酰乙酸酶(Fumarylacetoacetase, FAH)的缺陷导致。FAH是酪氨酸分解途径中的末端关键酶,其活性缺失会阻碍代谢通路,导致毒性中间产物(如琥珀酰丙酮)在体内异常蓄积。这些物质通过直接细胞毒性和干扰关键代谢通路,引发多器官损伤,尤其累及肝脏、肾脏及周围神经系统。本病归类于先天性氨基酸代谢障碍,需与酪氨酸血症2型(角膜型)和3型区分。
病因学特征
遗传背景 :
酪氨酸血症1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需从父母各继承一个FAH基因的致病变异体方可发病。
FAH基因定位于15q25.1,其突变导致酶活性完全或部分丧失,使酪氨酸代谢最终步骤受阻。
生化机制 :
FAH缺陷导致代谢中间体延胡索酰乙酰乙酸(FAA)和马来酰乙酰乙酸(MAA)无法进一步分解,后者自发转化为琥珀酰丙酮。
琥珀酰丙酮具有强毒性,可抑制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ALAD),干扰血红素合成,同时诱导氧化应激和DNA损伤,直接导致肝细胞凋亡与肾小管功能障碍。
血液中酪氨酸水平可能因代谢阻滞而轻度升高,但并非主要诊断标志。
多系统受累 :
肝脏 :急性期表现为婴儿期肝衰竭(凝血障碍、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慢性期进展为肝硬化、门脉高压,肝细胞癌风险显著增加。
肾脏 :近端肾小管损伤引发完全型或不完全型Fanconi综合征,表现为氨基酸尿、磷酸盐尿、肾性糖尿及低磷性佝偻病。
神经系统 :急性发作性周围神经病变(如疼痛性感觉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与琥珀酰丙酮抑制ALAD导致的卟啉样危象相关。
病理机制
肝脏病变 :
琥珀酰丙酮通过线粒体毒性诱导肝细胞坏死和凋亡,同时激活星状细胞促进纤维化,最终导致肝硬化。
代谢产物的基因毒性作用使肝细胞癌变风险升高,尤其见于未规范治疗或延迟诊断的病例。
肾脏损伤 :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因琥珀酰丙酮的氧化损伤发生结构破坏,表现为刷状缘脱落、溶酶体贮积及线粒体肿胀,重吸收功能丧失导致电解质紊乱。
临床表现
症状特征 :
急性型 :新生儿期或婴儿早期(<6月龄)起病,表现为呕吐、腹泻、肝肿大、黄疸、凝血功能障碍(鼻衄、黑便),可快速进展至肝衰竭和死亡。
慢性型 :婴儿后期或儿童期发病,以肝硬化、佝偻病(骨畸形、骨折)、生长发育迟缓和反复呕吐为主要特征。
神经危象 :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肌无力、腹痛、肠麻痹、高血压,类似急性间歇性卟啉病。
并发症 :
肝细胞癌(HCC)是慢性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约40%未治疗患儿在2岁前发生肝癌。
慢性肾病、门脉高压相关消化道出血及继发感染亦为常见死因。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