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分类
化学药品(合成烷化剂)
来源与性状
• 化学结构:氮芥类乙撑亚胺衍生物,分子式为C₆H₁₂N₃PS,含三个高度活化的乙撑亚胺基团。
• 性状: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约19 mg/mL),易溶于乙醇、氯仿等有机溶剂。
• 历史:1930年代由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发,1953年首次获批用于临床,是首个被广泛应用的乙撑亚胺类抗肿瘤药物。
管理级别
• Rx-G(非管制处方药)
原因:虽为高毒性抗肿瘤药物,但未被列入中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或《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管制目录,需凭专科医师处方使用。
临床价值
• 精准干预药(P)
原因:主要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局部灌注化疗等特定场景,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如脑脊液浓度需控制在1-5 μg/mL)。
副作用
• 血液系统:迟发性骨髓抑制(最低点出现在7-14天),血小板减少发生率>80%
• 消化系统:黏膜炎(发生率45%),剂量相关性胆汁淤积
• 生殖系统:闭经率>90%(累积剂量>400 mg)
• 神经毒性:鞘内注射可能引发化学性脑膜炎
禁忌与风险
• 绝对禁忌:
药物相互作用
• 苯巴比妥可使清除率增加2.3倍(需调整剂量)
• 与美司钠联用可降低膀胱毒性
重要提示:具体用药方案需由肿瘤专科医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期间需严密监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药物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