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医百科
ICD疾病
国内健康
热点新闻
疾病科普
健康生活
四季养生
健康新闻
医药产经
公共卫生
医学成果
探索科学
环球医讯
干细胞与抗衰老
硒与微生态
外泌体知识
健康研究
AI与医疗健康
心脑血管
认知障碍
创新药物
家医百科
ICD疾病
ICD扩展码
科学探索
医药资讯
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Unspecified Paraneoplastic retinopathy
更新时间:2025-06-18 18:37:12
定义
症状
诊断
同类
编码
9B71.4Z
路径
09
视觉系统疾病
9B50 - 9C0Z
眼后段疾患
9B70 - 9B7Z
视网膜疾患
9B71
视网膜病变
9B71.4
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9B71.4Z
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关键词
索引词
Paraneoplastic retinopathy、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
展开
缩写
PAR、未特指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展开
别名
未特指副肿瘤性视网膜病、未特指的癌症相关性视网膜病变
展开
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血清抗视网膜抗体阳性
:
检测到抗恢复蛋白抗体(Recoverin)或抗α-烯醇化酶抗体(α-enolase),且滴度≥1:32(ELISA法)。
恶性肿瘤关联证据
:
确诊恶性肿瘤(如小细胞肺癌、乳腺癌、妇科肿瘤等),或影像学/病理学发现隐匿性肿瘤。
支持条件(临床与辅助检查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进行性视力下降(伴周边视野缺损或中心暗点)。
光敏感、色觉异常(蓝黄色觉障碍)及夜间视力减退。
特征性电生理异常
:
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显示明视/暗视反应振幅显著降低(a波与b波振幅下降≥50%)。
影像学特征
:
OCT显示外层视网膜(光感受器层)变薄或萎缩。
排除标准
:
排除遗传性视网膜变性(如视网膜色素变性)、感染性视网膜炎(如梅毒、弓形虫)及其他自身免疫性视网膜病变。
二、辅助检查
电生理检查
:
视网膜电图(ERG)
:
判断逻辑
:明视/暗视反应均显著降低提示光感受器广泛损伤,需与遗传性视网膜病变鉴别(后者ERG异常常更早出现)。
多焦ERG(mfERG)
:
判断逻辑
:局部视网膜功能评估,可发现早期区域性损伤。
影像学检查
: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异常意义
:外层视网膜结构破坏(如外核层变薄)提示光感受器凋亡,需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区分(后者以RPE/Bruch膜复合体改变为主)。
荧光素血管造影(FFA)
:
判断逻辑
:早期无明显渗漏,晚期血管渗漏提示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支持炎性机制。
肿瘤筛查
:
胸部CT/PET-CT
:
判断逻辑
:排查小细胞肺癌(SCLC)等关联恶性肿瘤,尤其对无明确肿瘤病史者。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特异性抗体检测
:
抗恢复蛋白抗体阳性
(检出率60%-80%):特异性标记物,与SCLC强相关。
抗α-烯醇化酶抗体阳性
(检出率30%-50%):提示妇科肿瘤或乳腺癌可能。
全身性副肿瘤抗体
:
抗Hu抗体阳性
(阳性率40%-60%):提示合并副肿瘤性神经综合征(如脑脊髓炎)。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
(>10 mg/L):提示系统性炎症反应,需排除感染或其他自身免疫病。
血液学指标
:
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可能反映肿瘤负荷或组织损伤。
四、总结
确诊核心
需同时满足抗体阳性与肿瘤证据,缺乏肿瘤依据时需结合典型症状及ERG/OCT异常综合判断。
辅助检查重点
为电生理(ERG)和影像学(OCT/FFA),肿瘤筛查不可遗漏。
实验室指标
以特异性抗体为核心,全身性抗体及炎症标志物辅助评估病情复杂性。
参考文献
:
UpToDate《副肿瘤性视觉综合征诊断与治疗》
国际肿瘤学联盟(UICC)《副肿瘤综合征管理指南》
《中华眼科杂志》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专家共识(2023版)
同类疾病
顶部
条目
黑色素瘤相关的视网膜病变
9B71.40
条目
其他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9B71.4Y
条目
未特指的副肿瘤性视网膜病变
9B71.4Z
{if($request->host(true)=='www.familydocto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