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Spotted fever due to Rickettsia rickettsii 更新时间:2025-08-01 22:22:40 关键词 索引词 Spotted fever due to Rickettsia rickettsii、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美洲斑点热、哥伦比亚斑点热、孤星斑点热、落矶山斑点热、圣保罗(巴西)斑疹伤寒、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蜱传斑疹伤寒、圣保罗热
展开 同义词 Rocky Mountain spotted fever、Sao Paulo fever、Sao Paulo typhus、Lone star spotted fever、Colombian spotted fever、American spotted fever、Tick typhus due to Rickettsia rickettsii、Rocky Mountain tick fever
展开 缩写 Rickettsia-rickettsii-spotted-fever、RRSF
展开 别名 立氏立克次体性斑疹热、落基山斑点热、洛基山斑点热
展开 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立氏立克次体引起的斑点热(Rickettsia rickettsii)是一种由立氏立克次体通过蜱传播引发的急性地方性传染病,也被称为落基山斑点热。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特征性的皮疹。重症患者可能出现多器官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病因学特征
病原体特性 :
立氏立克次体属于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寄生菌,具有高度致病性,形态以球杆状或短杆状为主。
该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受感染蜱虫的唾液腺中,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
传播途径 :
蜱虫媒介 :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携带立氏立克次体的硬蜱属(如美洲狗蜱Dermacentor variabilis 、落基山森林革蜱Dermacentor andersoni )叮咬感染人类。
其他潜在途径 :极罕见情况下,可通过接触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于受感染的蜱虫体液传播。
宿主范围 :
动物宿主 :野生啮齿类动物(如田鼠)是主要自然宿主,家畜(如狗)可作为蜱的寄主并间接参与传播。
人类易感性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儿童、免疫抑制患者及老年人更易发展为重症。
病理机制
感染过程 :
蜱虫叮咬后,立氏立克次体通过唾液侵入人体,在局部血管内皮细胞内复制增殖。
病原体随血液扩散至全身,侵袭小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广泛血管炎及血管通透性增加。
免疫应答 :
以细胞免疫为主导,CD8+ 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通过细胞毒性作用清除感染细胞。
抗体(如IgG/IgM)可辅助中和病原体,但对控制感染的作用较有限。
组织损伤 :
血管内皮损伤导致微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及出血,累及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肾脏等器官。
皮疹由毛细血管炎引起,初期为四肢末端(手腕、脚踝)的粉红色斑丘疹,后向躯干蔓延并发展为瘀点或瘀斑。
临床表现
潜伏期 :
潜伏期通常为2-14天,平均5-7天,期间无特异性症状。
典型症状 :
发热 :突发高热(39-41°C),常伴寒战。
头痛 :剧烈且持续性,可伴眶后痛。
皮疹 :发病后2-5天出现,始于手腕、脚踝及手掌/足底,随后向躯干扩散,皮疹可融合并发展为出血性病变。
蜱咬部位 :部分患者叮咬处可见红斑或小溃疡,但焦痂罕见。
非特异性症状 :
全身症状 :肌痛(以腰部及小腿显著)、乏力、食欲减退。
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
神经系统症状 :重症者可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或昏迷。
参考文献 :细菌学及传染病学权威著作(如《Mandell, Douglas, and Bennet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流行病学监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