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skin、皮肤鳞状细胞癌、皮肤SCC[鳞状细胞癌]、皮肤鳞状细胞上皮瘤、皮肤鳞癌、下肢鳞状细胞癌、下肢上皮样癌、下肢鳞癌、上肢鳞状细胞癌、上肢表皮样癌、上肢鳞癌、躯干鳞状细胞癌、躯干表皮样癌、躯干鳞癌、面部鳞状细胞癌、面部表皮样癌、面部鳞癌、颈部鳞状细胞癌、颈部表皮样癌、颈部鳞癌
缩写SCC、皮肤SCC
别名皮肤鳞状细胞恶性肿瘤、皮肤鳞状细胞瘤、皮肤鳞癌病
皮肤鳞状细胞癌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金标准(确诊依据):
组织病理学检查:
活检标本显示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生,伴角化珠形成、核分裂象增多及细胞异型性
肿瘤细胞穿透基底膜侵入真皮层(原位癌需与浸润性癌区分)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典型皮损特征:
持续性红色结节/斑块(直径>1cm)伴表面角化过度或溃疡
边缘不规则隆起,中央坏死或结痂
病理证实:
组织学符合鳞状细胞癌特征(角化不良、细胞间桥消失、异常角化珠)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高风险因素:
紫外线暴露史(累积日光损伤≥10,000小时)
免疫抑制状态(器官移植后或HIV感染)
慢性炎症病灶(烧伤疤痕、慢性溃疡)
影像学提示侵袭:
CT/MRI显示深部组织侵犯(骨/软骨破坏或神经浸润)
超声证实淋巴结转移(皮质增厚>3mm或门结构消失)
免疫组化标志物:
p53强阳性(突变型表达)
Ki-67增殖指数>30%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皮肤鳞状细胞癌辅助检查] --> B[初筛检查]
A --> C[确诊检查]
A --> D[分期评估]
B --> B1(皮肤镜检查: 不规则血管/白色无结构区)
B --> B2(共聚焦显微镜: 异型角质细胞巢)
C --> C1(组织活检: 金标准)
C --> C2(术中冰冻病理: 切缘评估)
D --> D1(超声: 肿瘤厚度/淋巴结转移)
D --> D2(CT/MRI: 深部侵犯)
D --> D3(PET-CT: 远处转移筛查)
判断逻辑:
皮肤镜/共聚焦显微镜:
初筛可疑皮损(敏感性80-90%)
若见"草莓征"(点状血管+白色角化)或"玫瑰花瓣征"(白色无结构区)需活检
病理活检分级:
Broder分级:
I级:角化珠>75% → 低危
IV级:角化珠<25% → 高危(转移率>30%)
影像学关联分析:
肿瘤厚度>4mm时需CT评估骨侵犯
淋巴结超声异常者需细针穿刺确认转移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免疫组化标志物:
p53强阳性:
意义:提示TP53基因突变,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下降20%)
处理:需扩大切除范围并加强随访
Ki-67>30%:
意义:高增殖活性,局部复发风险增加3倍
处理:建议术后辅助放疗
PD-L1阳性(CPS>10):
意义:适合免疫治疗(如Cemiplimab)
分子检测:
NOTCH1突变:
意义:与放疗抵抗相关
处理:优先选择手术切除而非放疗
CDKN2A缺失:
意义:预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
处理:需前哨淋巴结活检
血常规炎症指标: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3:
意义:全身炎症反应,提示晚期疾病
处理:需全身转移筛查
四、诊断流程总结
初诊:结合典型皮损(结节/溃疡)及高危因素(光损伤/免疫抑制)
确诊: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活检或切除术)
分期:
厚度≤2mm:超声评估局部浸润
厚度>2mm或高危部位(头颈/生殖器):需CT/MRI+淋巴结评估
预后判断:依据Broders分级+免疫组化(Ki-67/p53)
参考文献:
NCCN《皮肤癌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
AJCC癌症分期手册(第9版)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2024年cSCC诊疗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