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肾或膀胱出血Neonatal haemorrhage originating in kidney or bladder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Neonatal haemorrhage originating in kidney or bladder、新生儿肾或膀胱出血
别名新生儿血尿、新生儿肾出血、新生儿膀胱出血、新生儿肾及膀胱出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XA2PT2膀胱顶
XA2562膀胱后壁
XA4P63输尿管口
XA4UM5膀胱前壁
XA0VZ5膀胱颈
XA6SR9膀胱上壁
XA8KN5尿道内口
XA6KF2膀胱三角
XA0R03膀胱壁
XA3JA5膀胱侧壁
XA40R2肾小球
XA8AN8肾单位
XA21J4肾盂
XA4UD2肾门
XA9Q52肾锥体
XA7NQ9输尿管肾盂连接处
XA91E4肾髓质
XA6N83肾大盏
XA2364肾小管
XA0AC1肾盏
XA35W4肾皮质
XA5EP6肾小囊
XA8XL0肾小盏
新生儿肾或膀胱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新生儿肾或膀胱出血(ICD-11编码:KA83.6)是指在围生期,由于特定病理生理机制导致肾脏或膀胱部位发生的出血现象。此类出血可表现为肉眼可见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并可能伴随其他系统性症状。其发病机制多与凝血功能障碍、感染、先天性结构异常等因素有关。
病因学特征
-
凝血功能障碍:
- 新生儿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是引起新生儿出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包括肾脏和膀胱出血。维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II、VII、IX、X所必需的,而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母体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的维生素K量有限,这使得新生儿体内凝血因子水平较低,容易发生自发性出血。
-
感染因素:
- 尿路感染(UTI)可直接损伤泌尿道黏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造成出血。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对于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抵抗力较弱,更易受到感染的影响。
-
先天性解剖异常:
- 某些先天性疾病如多囊肾、输尿管异位开口、膀胱憩室等,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构异常,从而增加了出血的风险。这些情况往往伴有尿液引流不畅或压力增高,进一步损害了脆弱的组织屏障。
-
其他潜在诱因:
- 早产儿因其器官系统更加未成熟,故比足月儿更容易遭受各种类型的伤害,包括肾或膀胱出血;创伤(如分娩过程中挤压)、代谢紊乱(例如酸中毒)也可能成为诱发因素之一。
病理机制
-
凝血因子缺陷相关机制:
- 当新生儿体内维生素K水平不足时,依赖于该维生素激活的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导致血液不易凝固,轻微损伤即可引起持续性渗血。此外,肝细胞合成凝血因子能力减弱也会加剧这种情况。
-
感染性损伤机制:
- 细菌感染不仅能够破坏泌尿道上皮完整性,还可能释放毒素干扰正常的止血过程。白细胞浸润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亦会促进红细胞外渗至尿液中。
-
解剖学异常对出血的影响:
- 先天性的泌尿系统畸形改变了正常的液体流动模式,使得某些区域承受额外的压力或摩擦力,长期作用下可能导致黏膜层受损而出血。同时,异常结构还可能妨碍有效排空尿液,造成细菌滋生环境,间接促进了感染的发生和发展。
参考文献:丁香园关于新生儿出血症病因描述;百度百科关于新生儿出血症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