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部中间经常出现像被重物压过的闷痛,可能是胃在发出求救信号。现在胃炎的发病率比以前明显高了,但很多人对这种常见病的认知还停留在“胃痛就吃胃药”的层面,其实背后藏着不少需要重视的原因。
胃黏膜的“保护盾”是怎么被破坏的
胃内壁有三层“保护盾”——黏液、碳酸氢盐和上皮细胞,能帮胃挡住胃酸和外界刺激。但如果总吃太烫、太冰或太辣的食物,这层保护盾就会受损:辛辣食物里的辣椒素会刺激胃里的TRPV1受体,让胃黏膜血管扩张变敏感;冷饮则会减少胃里保护黏膜的前列腺素,让防护力变弱。
睡眠不足对胃的伤害更隐蔽。晚上11点到凌晨2点是胃黏膜细胞修复的黄金时间,熬夜会让这种修复能力变差。研究发现,健康人连续熬夜3天,胃酸分泌会比平时多近2倍,过多的胃酸容易“腐蚀”胃黏膜。
幽门螺杆菌:藏在胃里的“破坏者”
幽门螺杆菌靠身上的鞭毛能钻进胃黏膜里,它分泌的尿素酶还能把胃里的尿素分解成氨气,制造出碱性小环境,这样就能在胃酸里存活下来。现在用显微技术能看到,这种细菌72小时内就能形成一层“保护膜”,普通的抑菌方法很难对付它。
更要注意的是,它分泌的CagA蛋白会打乱胃黏膜细胞的正常工作——带这种蛋白的幽门螺杆菌,会让胃癌风险明显增加。建议40岁以上的人定期做碳13呼气检测,这是不用插管的精准筛查方法。
吃药也可能伤胃,要怎么防?
像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会抑制一种叫COX-1的酶,减少胃黏膜的保护物质。如果连续吃超过3个月,得胃溃疡的概率会明显变高。还有些降压药、抗抑郁药,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或者让胃排空变慢。长期吃药的人,最好定期查胃泌素、胃蛋白酶原这些指标。
科学护胃,抓住这3点核心
- 饮食要“慢”还要“杂”:试试“3-2-1”进食法——每餐选3种不同食材,慢慢吃够20分钟,吃完1小时内别躺下。发酵食物(比如酸奶、泡菜)里的益生菌,能帮着加固胃黏膜的“保护盾”。
- 压力大时,先调呼吸:可以试试“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研究说这个方法能有效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的“压力”。
- 体检别漏掉胃镜:40岁以上的人建议定期做胃镜,用NBI染色技术的胃镜,能明显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如果持续上腹痛、餐后总觉得胀,超过2周一定要去医院。现在有无痛胃镜,一般15分钟就能查完整个胃,不用太害怕。其实胃部不适就像手机低电量提示——它在提醒你“该充电了”,及时干预才能避免小问题变成大麻烦。记住,胃的健康不是靠“扛”出来的,早重视才能早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