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并非总是表现为典型的胸骨后压榨痛,临床上约20%的患者会出现非典型症状,这和心脏神经的分布特点有关——心脏的痛觉神经与腹部、颈部等部位的神经存在交叉传导通路,一旦心肌缺血,大脑可能会“认错”疼痛位置。比如有的患者会出现上腹部灼烧感伴恶心呕吐,容易被误诊为肠胃急症;还有的会出现下颌或牙齿放射性疼痛,常被当作牙疼处理。更需警惕的是,部分老年患者可能以昏迷或急性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根本没有胸痛。
确诊心肌梗死需要结合三项核心要素:1. 心电图动态变化: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或T波倒置,但第一次检查可能没异常,需在6-8小时内复查;2. 心肌标志物检查:肌钙蛋白I/T升高是诊断的关键指标,但要注意检测时间窗,太早查可能查不出来;3. 症状评估:如果胸痛(或类似症状)持续15分钟以上,还伴随大汗、呼吸困难,得高度怀疑。如果患者出现昏迷或血压、心率不稳,就算没有典型胸痛,也应立即做床旁心电图。急诊还要注意与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疾病区分开。
急救处理遵循“时间-心肌”原则:立刻休息,限制活动能降低心脏耗氧量,避免梗死面积扩大;排除禁忌后,建议咀嚼服用阿司匹林;赶紧拨打急救电话,保持通讯畅通,优先选择有胸痛中心资质的医疗机构;调整体位为半坐半躺,保持下肢下垂,有助于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院前急救期间别吃东西、别自行口服药物,防止误吸。到医院后,医生会根据症状持续时间及心电图特征,决定是否做急诊介入治疗或溶栓。
预防心肌梗死需综合干预危险因素:1. 管好基础病,血压尽量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保持在7%以内;2. 调整生活方式,每周累计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3.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超敏C反应蛋白等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特殊季节要加强防护,比如冬季晨间活动应延迟至气温回升后,可采用渐进式适应法:先在通风良好的室内活动10分钟,再到温度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域(比如楼道)活动15分钟,再外出。
心肌梗死后康复要避免五大误区:1. 别过度躺卧,现代康复主张发病24小时后逐步增加活动量,预防静脉血栓;2. 别擅自停药,抗血小板药物需长期服用,他汀类降脂药应根据血脂水平调整,不能随便停;3. 别情绪波动,保持心理稳定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少心律失常风险;4. 别营养失衡,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心脏代谢负担;5. 别忽视心理康复,约30%患者会出现焦虑或抑郁,建议用量表评估后进行针对性干预。运动康复要循序渐进,推荐用靶心率指导强度:最大心率=220-年龄,运动时保持靶心率在最大心率的60%-80%之间,每次持续20-30分钟,每周5次为宜。运动前后需做5-10分钟热身及放松训练。
总之,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不一定典型,非典型症状更需要警惕。早识别、早急救,平时做好危险因素控制,康复期避开误区,才能更好地保护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