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问题,是食管和胃之间的“阀门”——食管下括约肌出了故障。这个环形肌肉本来能挡住胃里的东西往上涌,可如果它压力降低或突然松弛,胃里的胃酸、胃蛋白酶就会反流到食管里,破坏食管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让食管变得更敏感。
反流的危害不只是食管,还会连累其他部位:往上刺激咽喉会导致声音嘶哑,进入气道可能引起慢性咳嗽或哮喘样发作,到口腔会腐蚀牙釉质。典型症状是胸骨后有烧灼感(也就是“烧心”)、反酸水,还可能伴随嗳气费劲、呼吸不畅,躺平的时候症状更明显。
要警惕这些信号,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别硬扛,尽快去医院:
- 每周烧心、反酸超过2次;
- 咽东西疼,或者慢慢咽不下去;
- 躺平后症状明显加重;
- 吃完饭后突然咳嗽、气喘;
- 喉咙一直不舒服,排除了耳鼻喉的问题。
诊断需要做胃镜看看食管黏膜有没有损伤,还能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定酸反流的严重程度。如果有吞咽困难或体重减轻,要小心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
不用药也能缓解,试试这3招
体位调整:床头垫高15-20厘米
睡觉的时候把床头垫高15-20厘米(不是垫枕头,是把床腿或床垫垫高),让上半身比下半身高,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研究显示,这方法能让夜间胃酸反流的时间缩短40%,尤其适合超重的人。
吃对饭,比吃药还管用
- 少量多餐:每餐七八分饱,晚餐和睡觉要间隔3小时以上,别吃了就躺;
- 避开“松阀门”的食物: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会让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尽量别碰;每天咖啡因别超过200mg(大概一杯中杯美式的量);
- 低脂清淡:做饭用蒸煮、炖焖,少吃油炸、肥肉,脂肪占每天总热量的比例别超过30%;每天吃够25克膳食纤维(比如1斤蔬菜+1个苹果+1小碗燕麦),帮肠胃动起来。
动起来+会放松,症状少一半
压力大的时候,症状会更明显。每天做3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都可以),配合腹式呼吸训练(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缩回去)。临床研究证实:规律运动能让症状减轻四分之一,冥想能让生活质量提高15%以上。
需要吃药时,记住这些要点
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
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常用的抑酸药,比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能直接减少胃里的胃酸分泌。一般每天1次,餐前30分钟吃。长期吃的人要定期查维生素B12和钙的水平(避免营养缺乏)。
促动力药:帮肠胃“加速”
像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这类药,能增强胃肠动力,让胃里的东西尽快排下去。建议餐前15-30分钟吃,疗程不超过12周。要注意,别和治疗心律失常的药一起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这些情况,赶紧去急诊
如果出现以下紧急情况,立刻去医院:
- 咽东西时胸口像被扎一样疼,或者感觉有东西堵着;
- 拉黑便、吐血(提示消化道出血);
- 半年内体重掉了10斤以上;
- 按常规方法治了2周,症状没好转;
- 夜间胸痛到睡不着觉。
长期不规范治疗的患者,发展成Barrett食管的风险会高10-15倍。慢性患者建议每3-5年做一次胃镜,必要时取组织做病理活检,早发现早处理。
说到底,胃食管反流病的关键是“控制反流”——管好嘴、调好姿势、放松心情,再配合规范治疗,大部分人都能缓解症状,不用太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