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合口糜烂Anastomotic erosion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Anastomotic erosion、吻合口糜烂
别名手术后吻合口黏膜损伤、胃肠吻合口糜烂、术后吻合口溃疡前期病变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XA56K7胃底
XA4EC5幽门窦
XA6P89胃幽门
XA7UE1胃体
XA4ML9胃小弯
XA7WQ5胃大弯
XA2828胃贲门
XA0QT6回肠
XA8UM1空肠
XA9780十二指肠
临床表现ME24.3Y其他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
ME24.3Z未特指部位的消化系统穿孔
ME24.35胆囊或胆管穿孔
ME24.30小肠穿孔
ME24.31大肠穿孔
吻合口糜烂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吻合口糜烂(Anastomotic erosion)指消化道手术后吻合口或其邻近区域发生的黏膜浅表性损伤,病变局限于黏膜层(上皮及固有层)未突破黏膜肌层。此类损伤可出现在胃肠道术后愈合过程中,可能作为吻合口溃疡的早期表现,或与溃疡性病变伴随发生。
病因学特征
-
手术技术因素:
- 吻合口血供不足、缝合张力过大或机械性摩擦(如吻合器使用不当)可导致黏膜缺血缺氧,增加糜烂风险。
- 术后局部引流不畅或感染控制不足,可能延长炎症反应进程。
-
酸暴露异常:
- 胃酸/消化液过度分泌(如胃泌素瘤、残胃胃窦残留)可直接腐蚀吻合口黏膜。
- 抗反流机制失效(如食管-胃吻合术后)导致胆汁/胰液反流,协同加剧黏膜损伤。
-
感染与微生物作用:
-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通过促炎因子释放干扰黏膜屏障修复。
- 吻合口局灶性脓肿或缝线相关生物膜感染可阻碍上皮再生。
-
全身性风险因素:
- 低蛋白血症、维生素C缺乏等营养不良状态导致胶原合成受阻。
- 糖尿病微循环障碍、长期糖皮质激素使用等均会抑制组织修复能力。
-
基础疾病关联:
- 炎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患者因固有修复能力缺陷,术后更易发生吻合口病变。
- 肿瘤患者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后,黏膜再生潜能显著下降。
病理机制
- 原发性损伤:机械应力、消化液腐蚀或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黏膜上皮完整性破坏
- 继发性恶化:受损区域释放组胺、TNF-α等介质,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 修复障碍:局部TGF-β分泌减少及成纤维细胞活化不足,导致暂时性上皮覆盖延迟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早期多表现为进食后吻合区域灼痛,可伴间歇性呕逆
- 进展期可见呕咖啡渣样物或柏油样便,提示微量渗血
- 内镜下典型表现为吻合口周围黏膜充血水肿,表面覆白苔的浅表糜烂灶(直径<5mm),无明确溃疡坑形成
以上信息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整理而成,旨在提供关于吻合口糜烂这一病症的基础认识。对于具体诊断和处理,请咨询专业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