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憩室病不伴出血Diverticulosis of large intestine without haemorrhage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 Diverticulosis of large intestine without haemorrhage、大肠憩室病不伴出血
展开 别名 无出血的大肠憩室、无出血性大肠憩室病、大肠囊袋病不伴出血、大肠囊袋症不伴出血、大肠壁外翻不伴出血
展开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展开内容 ▼ 发生部位 XA0D34肛门
XA8QB7泄殖腔源性区
XA25P9降结肠和结肠右曲
XA39S6肛管
XA7177降结肠和结肠脾曲
XA3AL5升结肠
XA1PY9结肠脾曲
XA49U1横结肠
XA6J68盲肠
XA95L3结肠肝曲
XA2G13降结肠
XA03U9结肠
XA33J5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
XA4KU2直肠
XA8YJ9乙状结肠
大肠憩室病不伴出血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大肠憩室病(Diverticulosis of the large intestine)是指在大肠壁上形成的一种或多种向外突出的小囊状结构,这些小囊被称为憩室。当这种状况存在但没有伴随出血时,即称为大肠憩室病不伴出血(DC81.1)。此病症通常发生在结肠部位,特别是乙状结肠区域,并且多发于老年人群中。
病因学特征
解剖与生理基础 :
肌层薄弱 :大肠憩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肠壁肌肉层的局部薄弱点,在肠腔内压力的作用下导致粘膜和粘膜下层通过这些薄弱区向外膨出。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肠壁组织逐渐失去弹性,增加了憩室形成的风险。
地域差异 :西方国家更常见于左侧结肠,而东方人群则更多见于右侧结肠。
饮食习惯 :
低纤维饮食被认为是促进憩室病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体积减少、硬度增加,从而加大了肠道蠕动过程中对肠壁的压力,促进了憩室的发生。
高脂肪、高红肉消费等也可能与疾病相关联,尽管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遗传倾向 :
尽管确切的遗传模式尚未完全明确,但家族史阳性者患病风险较高,提示遗传背景可能参与其中。
其他潜在因素 :
某些慢性炎症状态(如克罗恩病)、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也被认为可能增加憩室病的风险。
病理机制
结构异常 :憩室的存在本身即反映了肠壁结构上的缺陷,表现为局部肌肉层变薄或消失,使黏膜层得以向外部膨出。
无症状表现 :大多数情况下,未并发感染或出血的大肠憩室病患者并无明显不适感,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或其他医疗程序时偶然发现。
并发症预防 :即便当前没有出血现象,也应警惕未来可能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如憩室炎、穿孔等。
临床表现
隐匿性进程 :许多患有单纯性大肠憩室病而不伴有出血症状的人群通常没有任何明显的身体不适,往往是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原因接受腹部影像学检查时被意外诊断出来的。
偶发腹痛 :部分病人可能会经历轻微至中度程度不等的腹部不适或者疼痛,尤其是在左下腹区域,这可能是由于食物残渣滞留在憩室内所引起。
排便习惯变化 :尽管相对少见,但仍有报告指出个别病例会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的现象。
参考文献 :基于以上提供的搜索结果整理而成,资料来源于默沙东诊疗手册、光明网以及国内外医学专业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