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其他特指的并发症Other specified 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with complication
更新时间:2025-06-18 18:33:46
关键词
索引词Diverticulitis of unspecified part of intestine with complication、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其他特指的并发症、未特指部位肠憩室炎伴瘘、未特指部位肠憩室炎伴出血、未特指部位肠憩室炎伴多种并发症、未特指部位肠憩室炎伴狭窄
别名肠憩室炎并发其他特定并发症、不明位置肠憩室炎症并伴有特殊并发症、非指定部位肠憩室炎症并发多种问题、肠憩室炎伴发其他具体并发症
肠未特指部位憩室炎伴其他特指的并发症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
- 增强CT检查:
- 显示肠壁增厚(>4mm)、憩室周围脂肪条索征、脓肿形成或游离气体(敏感性95%-98%)。
- 发现特异性并发症证据:瘘管、穿孔、肠梗阻或包裹性脓肿。
-
必须条件:
- 典型临床表现:
- 持续性腹痛(定位与病变肠段一致)伴发热(≥38℃)。
- 至少存在一项并发症相关表现:
• 触诊发现炎性包块/腹膜刺激征(脓肿/穿孔)
• 突发无痛性大量便血(出血量>500ml/24h)
• 气尿/粪尿或阴道排粪(瘘管形成)
- 炎症标志物异常:
- 白细胞计数>10×10⁹/L且中性粒细胞比例>75%
- CRP>50mg/L
-
支持条件:
- 危险因素:
• 年龄>50岁、BMI≥30、长期低纤维饮食史
• 既往憩室炎发作史或结肠手术史
- 影像学辅助证据:
• 超声显示肠壁分层结构消失伴局部积液
• 腹部X线见膈下游离气体或肠梗阻征象
二、辅助检查
- 检查项目树:
辅助检查体系
├─ 影像学检查
│ ├─ 增强CT(首选)
│ ├─ 腹部超声
│ └─ 腹部X线平片
├─ 内镜检查
│ ├─ 结肠镜(缓解期)
│ └─ 膀胱镜/阴道镜(疑似瘘管)
├─ 实验室检查
│ ├─ 血常规+CRP
│ ├─ 降钙素原(PCT)
│ └─ 便常规+潜血
└─ 特殊检查
├─ 瘘管造影
└─ 术中探查(急诊手术)
- 判断逻辑:
- 增强CT:
- 一级检查:所有疑似病例均应进行,可鉴别憩室炎(脂肪条索征)与肿瘤(肿块强化)
- 发现脓肿时需测量大小(>3cm需穿刺引流)
- 结肠镜:
- 仅用于缓解期(急性期禁做),重点观察憩室开口形态(火山口样改变)
- 发现活动性出血时可行钛夹止血
- 膀胱镜:
- 气尿患者需检查膀胱黏膜,发现粪渣或异常开口可确诊结肠膀胱瘘
- PCT检测:
三、实验室参考值及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正常范围 |
异常意义 |
白细胞计数 |
4-10×10⁹/L |
>12×10⁹/L提示化脓性感染,>20×10⁹/L警惕脓毒症 |
中性粒细胞比例 |
40-75% |
>85%提示急性细菌感染,核左移(未成熟粒细胞>5%)提示严重感染 |
CRP |
<5mg/L |
>50mg/L提示活动性炎症,>100mg/L需警惕脓肿形成 |
血红蛋白 |
男130-175g/L 女115-150g/L |
急性下降>20g/L提示大出血,慢性下降考虑反复隐性失血 |
降钙素原(PCT) |
<0.05ng/ml |
>0.5ng/ml提示需启动抗生素治疗,>2ng/ml提示脓毒症风险 |
便潜血 |
阴性 |
阳性需鉴别憩室出血与肿瘤,大量鲜血便提示动脉性出血 |
四、诊断流程要点
-
急诊评估:
- 突发剧烈腹痛+腹膜刺激征者,立即行CT检查排除穿孔
- 出血患者优先稳定循环,出血停止后4-48小时行肠镜检查
-
并发症鉴别:
- 右下腹痛患者需与阑尾炎鉴别:CT显示阑尾正常+结肠憩室周围炎症
- 肠梗阻患者需排除肿瘤:CT见肠壁对称性增厚+脂肪浸润提示憩室炎
-
治疗监测指标:
- 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复查CRP,下降<50%需调整治疗方案
- 脓肿引流后每周超声监测脓腔缩小情况
参考文献:
- 《美国胃肠病学会憩室炎管理指南》(2023)
- 欧洲放射学会腹部CT影像诊断共识(2022)
- 《中华消化杂志》肠道憩室病诊治专家意见(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