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特指的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Unspecified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due to disorders of innate immunity
更新时间:2025-06-19 03:08:57
关键词
索引词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due to disorders of innate immunity、未特指的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固有免疫障碍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别名先天性免疫缺陷、原发性免疫功能不全、先天性免疫障碍
未特指的固有免疫疾患引起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
-
金标准(确诊依据):
- 基因检测阳性:
- 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或靶向基因panel检测发现固有免疫相关基因的致病性突变(如STAT1、IRF8、NEMO等)。
- 符合ACMG(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致病性变异分类标准。
-
必须条件(核心诊断依据):
- 反复严重感染史:
- ≥3次需静脉抗生素治疗的细菌感染/年,或≥2次深部组织感染(肺炎/败血症/骨髓炎)
- 感染病原体与免疫缺陷类型相符(如补体缺陷者易感奈瑟菌属)
- 实验室免疫缺陷证据:
- 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NBT试验<10%或DHR123流式<20%激活)
- 补体经典途径活性(CH50)<40%正常值
- NK细胞活性(K562细胞杀伤率)<15%
-
支持条件(辅助诊断依据):
- 特殊感染模式:
- 对低致病性病原体易感(如卡介苗接种后播散性感染)
- 顽固性黏膜念珠菌病持续>6个月
- 炎症标志物持续异常:
- CRP>20 mg/L或ESR>40 mm/h超过3个月
- 家族史:
二、辅助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初步筛查] --> B1(全血细胞计数+分类)
A --> B2(血清免疫球蛋白)
A --> B3(CRP/ESR)
B1 --> C1[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⁹/L?]
B2 --> C2[IgG<4g/L?]
B3 --> C3[炎症标志物持续↑?]
C1 --> D1(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C2 --> D2(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C3 --> D3(补体检测)
D1 --> E1(NBT/DHR123试验)
D2 --> E2(NK细胞活性)
D3 --> E3(CH50/AH50)
E1 --> F[基因检测]
E2 --> F
E3 --> F
判断逻辑:
-
全血细胞计数:
- 中性粒细胞<1.5×10⁹/L → 提示数量缺陷
- 单核细胞>1.0×10⁹/L → 可能继发慢性感染
-
中性粒细胞功能检测:
- NBT试验阳性率<10% → 慢性肉芽肿病可能
- 趋化指数<60%正常值 → 趋化功能障碍
-
补体检测:
- CH50<40% → 经典途径缺陷
- AH50↓伴C3正常 → 旁路途径缺陷
-
NK细胞活性:
- K562杀伤率<15% → 需排除GATA2等基因突变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
异常阈值 |
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计数 |
<1.5×10⁹/L |
反复化脓性感染风险↑,需排除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
CH50活性 |
<40%正常值 |
经典补体途径缺陷,脑膜炎奈瑟菌感染风险↑10倍 |
NK细胞活性 |
K562杀伤率<15% |
病毒易感性↑(尤其EBV/CMV),提示MCM4/GINS1等基因缺陷 |
DHR123流式 |
激活率<20% |
呼吸爆发缺陷,确诊慢性肉芽肿病需基因检测 |
血清IgG |
<4 g/L(儿童) |
需排除联合免疫缺陷,非固有免疫缺陷特异性指标 |
CRP |
>20 mg/L持续3个月 |
提示慢性炎症状态,需评估感染灶或自身炎症 |
异常结果处理建议:
- 中性粒细胞持续<0.5×10⁹/L → 立即启用G-CSF并隔离防护
- CH50显著↓伴脑膜炎 → 紧急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 NK活性缺陷+EBV阳性 → 抗病毒治疗并筛查淋巴瘤
四、诊断流程要点
-
确诊路径:
- 满足"必须条件"中任意2项 + 基因检测阳性 → 确诊
- 满足所有"必须条件"但基因阴性 → 需排除继发因素后临床诊断
-
鉴别诊断:
- 继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化疗/自身免疫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阳性)
- 周期性发热综合征:基因检测排除MEFV等突变
参考文献:
- IUIS 2022原发性免疫缺陷分类标准(J Clin Immunol)
- ESID Registry诊断指南(2023修订版)
-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子机制与临床实践》(Springer, 2021)
- ACMG基因变异解读指南(Genet Med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