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麻风反应Leprosy reactions

更新时间:2025-05-27 23:47:34
编码1B20.2
子码范围1B20.20 - 1B20.21

关键词

索引词Leprosy reactions、麻风反应
缩写LR
别名麻风急性反应、麻风病免疫反应、麻风病情加剧反应

麻风反应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病原学检测阳性
      • 皮肤或神经组织标本中分离培养出麻风分枝杆菌。
      • 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检出麻风分枝杆菌特异性DNA片段。
  2. 支持条件(临床与流行病学依据)

    • 典型临床表现
      • 皮损红肿、浸润,局部发热,部分或全部皮损加重。
      • 新的红色丘疹或斑块出现,原有皮损范围扩大,颜色加深。
      • 出现溃疡或坏死性红斑。
      • 受累神经干肿大、疼痛和触痛。
      • 感觉异常:麻木、刺痛感减弱甚至消失。
      • 肌肉无力、关节僵硬。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出汗减少。
      • 发热、乏力、头痛。
    • 既往病史
      • 已确诊为麻风病的患者。
      • 在治疗过程中或因其他因素(如气候变化、并发其他感染、应用某些药物等)导致免疫状态改变。
  3. 阈值标准

    •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 若无病原学证据,需同时满足以下两项:
      • 典型临床表现(皮损急性加重+神经系统症状)。
      • 实验室检查结果支持(如CRP升高、ESR加快)。

二、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

    • X线或MRI检查
      • 异常意义:显示受累神经干增粗、水肿,有助于评估神经炎症程度。
    • 超声检查
      • 异常意义:显示皮下组织及神经结构的变化,有助于评估皮损和神经炎症。
  2. 临床鉴别检查

    • 皮肤活检
      • 异常意义:病理学检查可发现典型的麻风病变特征,如泡沫细胞、上皮样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 神经电生理检查
      • 异常意义:评估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处理神经炎症。
  3. 流行病学调查

    • 暴露史追溯
      • 判断逻辑:明确患者的既往麻风病史及近期可能的诱因,增强诊断指向性。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病原学检查

    • PCR技术检测麻风分枝杆菌特异性DNA片段
      • 阳性意义:直接确诊麻风反应,尤其适用于早期或难以培养的病例。
    • 皮肤或神经组织培养
      • 阳性意义:直接证实麻风分枝杆菌的存在,但耗时较长。
  2. 炎症标志物

    • C-反应蛋白(CRP)升高(>5 mg/L):
      • 异常意义:提示炎症活动,支持麻风反应的诊断。
    • 红细胞沉降率(ESR)加快(>20 mm/h):
      • 异常意义:反映炎症程度,支持麻风反应的诊断。
  3. 血常规

    • 白细胞计数升高
      • 异常意义:提示炎症反应,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 异常意义:在某些情况下可见,但不具特异性。
  4. 血液生化检查

    • 肝功能异常
      • 异常意义:提示全身炎症反应,需排除其他原因。
  5. 免疫学检查

    • 抗麻风抗体检测
      • 异常意义:IgM类抗体滴度升高,支持II型麻风反应的诊断。
    • T细胞亚群分析
      • 异常意义:CD4+/CD8+比值变化,支持I型麻风反应的诊断。

四、总结

权威依据:《皮肤病学》、《麻风病学》等相关专业书籍。

条目I型麻风反应1B20.20
条目II型麻风反应1B20.21
条目少菌型麻风病1B20.0
条目多菌型麻风病1B20.1
条目麻风反应1B20.2
条目麻风病并发症1B20.3
条目未特指的麻风病1B2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