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Inflammatory carcinoma of breast
更新时间:2025-10-09 15:50:52
关键词
索引词Inflammatory carcinoma of breast、炎性乳腺癌
同义词Inflammatory adenocarcinoma of breast
后配组
注:后配组是ICD-11中的组合模式,详细请查阅ICD11官网
发生部位XA0VX8乳房下内象限
XA0T50乳房下曲
XA85A1输乳管
XA3PG5乳房腋尾部
XA1NS5乳房上半侧
XA2JK3乳晕
XA0US1乳房中央部分
XA5MC5乳头
XA3UY3乳房下半侧
XA3LS6乳房上内象限
XA2Q54乳房上外象限
XA3JH6乳房内半侧
XA94U2乳房下外象限
XA9CM2乳房外半侧
炎性乳腺癌的临床与医学定义及病因说明
临床与医学定义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少见且高度侵袭性的特殊类型浸润性乳腺癌。其显著特征在于乳房皮肤出现急性炎症样改变,表现为全乳弥漫性肿大、红斑、水肿、橘皮样外观以及压痛等,常被误诊为急性乳腺炎。病理上,这种癌症在真皮淋巴管内可见明显的恶性细胞浸润,而“炎性”一词并非指存在典型的炎症细胞浸润。
病因学特征
-
肿瘤生物学特性:
- 炎性乳腺癌通常起源于导管上皮细胞,并以NOS(未特指)型最为常见。其独特之处在于癌细胞快速扩散至淋巴系统,导致广泛的淋巴阻塞,从而引起上述特有的皮肤变化。
- 虽然名称中带有“炎性”,但此类型乳腺癌并没有真正的炎症反应或大量炎症细胞参与其中;相反,它反映了肿瘤侵犯血管和淋巴系统的严重程度。
-
发病机制:
- 该病的发生与肿瘤细胞迅速侵入并堵塞皮肤下的淋巴管密切相关。这些堵塞促使液体积聚于组织间隙,造成局部皮肤水肿及颜色改变。同时,由于淋巴回流受阻,进一步加剧了乳房区域的充血状态,形成典型的红色或紫色皮损。
- 部分病例可能伴有远处转移的风险增加,尤其是在疾病晚期阶段,提示着更为恶劣的预后。
-
遗传与环境因素:
- 尽管具体致病基因尚未完全明确,但有研究表明BRCA1/2突变携带者患炎性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此外,某些环境暴露如放射线接触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其确切机制仍需更多研究证实。
- 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及肥胖等也被认为是潜在风险因素之一,但它们与疾病发生之间的直接联系尚待进一步探讨。
病理机制
-
组织学表现:
-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炎性乳腺癌患者乳腺组织中可见大量肿瘤细胞沿着淋巴管壁排列,并向周围正常组织侵袭。这种模式不仅限于真皮层,在皮下脂肪层甚至更深层结构中亦可观察到相似现象。
- 由于缺乏典型炎症标志物(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因此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其他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
分子层面:
- 研究表明,某些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可能促进了炎性乳腺癌的发展,例如PI3K/AKT/mTOR通路过度活跃被认为与其高侵袭性和快速进展有关。
- 另外,部分炎性乳腺癌样本中还检测到了HER2扩增或过表达,这可能是导致其对特定靶向治疗敏感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 症状特征:
- 患者多因突发性乳房增大、红肿疼痛等症状就诊。约50%的炎性乳腺癌病例中,常规触诊难以触及明确肿块,增加了早期识别难度。
- 伴随症状包括:皮肤温度升高、质地变硬、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状(橘皮征)等。少数情况下,腋窝淋巴结也会出现肿大现象。
参考文献:《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Breast Cance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Cancer》等国际知名肿瘤学期刊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