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项目树] --> B[临床评估]
A --> C[实验室检查]
A --> D[病理学检查]
B --> B1(瘙痒程度VAS评分)
B --> B2(皮损分布图谱记录)
B --> B3(睡眠质量量表)
C --> C1(血常规+嗜酸粒细胞计数)
C --> C2(血清总IgE检测)
C --> C3(Th2细胞因子检测)
D --> D1(皮肤活检-H&E染色)
D --> D2(免疫组化-P物质)
D --> D3(电镜-神经末梢增生)
判断逻辑:
临床评估优先:
VAS瘙痒评分≥7分 + 特征性皮损分布 → 提示未特指痒疹可能性高。
睡眠量表显示中度以上障碍 → 支持神经精神因素参与。
实验室结果解读:
嗜酸粒细胞升高 + IgE升高 → 指向变态反应机制,需排除特应性疾病。
IL-4/IL-13升高 → 确认Th2型免疫优势,区别于Th1主导疾病。
病理学关联分析:
H&E染色显示真皮炎症浸润 + P物质阳性 → 确诊神经免疫交互作用。
电镜见C纤维增生 → 解释瘙痒阈值降低机制。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参考范围
异常意义
处理建议
嗜酸性粒细胞
0.5-5%
>5%: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支持I型超敏反应机制
排查过敏原,考虑抗组胺治疗
血清总IgE
<100 IU/mL
>200 IU/mL:证实变态反应参与,但需排除特应性皮炎
结合皮损特点鉴别诊断
IL-4/IL-13
IL-4<5 pg/mL IL-13<10 pg/mL
显著升高:明确Th2免疫偏移,指导生物制剂(如度普利尤单抗)应用
评估Th1/Th2平衡状态
P物质(皮肤)
免疫组化阴性
阳性:证实神经肽介导的瘙痒通路激活
神经调节剂(如加巴喷丁)试验治疗
CRP
<5 mg/L
>10 mg/L:提示继发感染或严重炎症,需排查细菌感染
局部抗感染+系统抗生素
四、诊断流程总结
核心路径:典型症状体征(瘙痒+丘疹/苔藓化)→ 皮肤活检确认病理特征 → 排除其他痒疹亚型。
关键鉴别:
与结节性痒疹区别:无疣状增生 + 无角化过度性结节。
与特应性痒疹区别:无个人/家族特应病史 + 血清IgE升高程度较低。
治疗导向检查:
嗜酸粒细胞/IgE显著升高 → 优先选择抗IgE疗法(奥马珠单抗)。
P物质阳性 + 夜间瘙痒突出 → 联合神经调节剂。
参考文献:
《中国瘙痒性皮肤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2023)
《炎症性皮肤病病理诊断标准》(J Am Acad Dermatol,2024)
WHO-ICD-11皮肤疾病分类标准(2023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