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全运会女子45公斤级举重赛场上,福建队选手徐璐莹抓举86公斤杠铃时,杠铃脱手砸中左肩倒地受伤。教练的临场反应引发关注,不过徐璐莹次日报平安,称肩颈无结构性损伤,仅肘部韧带受损打了石膏,还呼吁大家关注赛事本身。这起意外暴露了竞技体育潜在伤害及相关机制的重要性。
举重脱手,会带来哪些伤害?
本次事故中,86公斤杠铃从约1.5米高的举重台垂直下落,冲击力巨大,可能造成肩锁关节错位、颈椎椎间盘压迫或肌肉纤维撕裂。徐璐莹肘部韧带损伤,说明杠铃脱手时肢体非正常受力,易造成关节周围韧带、肌腱急性拉伤或撕裂,这类损伤虽无骨折,但恢复周期长,通常需4-6周固定,还可能遗留慢性关节不稳定问题。此外,肩颈部受压可能压迫臂丛神经或锁骨下动脉,引发暂时性麻木或血液循环障碍,好在此次未出现此类并发症。徐璐莹肩颈未受严重损伤,与她本能侧身缓冲有关,但也暴露了高危动作下防护装备不足和应急反应的局限性。
如何预防竞技体育伤害?
在技术动作稳定性强化方面,举重时“锁肘”“贴身收杠”等关键环节规范执行,可降低脱手概率。教练可通过慢速训练、负荷渐进法提升运动员对高重量的控制能力。国际举重联合会(IWF)技术指南显示,抓举动作中杠铃轨迹需贴近身体,动作偏差每增加5%,脱手概率上升30%。防护装备与环境设计也很重要,推荐使用高密度海绵护肩、颈托等缓冲装备,举重台周边铺设防滑垫。赛事方应配备实时动作捕捉系统,通过AI分析技术偏差并预警潜在风险。教练要平衡“突破极限”与“安全阈值”,避免在运动员疲劳或技术不稳定时过度加码;运动员应主动报告身体状态变化,避免带伤参赛。
运动受伤后咋处理和康复?
现场急救要把握“黄金5分钟”,立即停止比赛,检查意识与呼吸,用颈托固定疑似颈椎损伤,冰敷肿胀部位。轻度软组织损伤可现场处理,但要排除内伤风险;中重度损伤需救护车转运至医院。康复阶段,急性期(0-7天)要石膏固定肘部,配合消炎镇痛药物(用药请遵医嘱),避免关节活动;恢复期(2-6周)逐步进行等长收缩训练,结合超声波治疗修复韧带;重返赛场需通过等速肌力测试确认关节稳定性,同步进行心理辅导缓解动作恐惧。长期要定期进行关节MRI检查,调整训练计划,增加核心肌群与肩带肌群力量训练。
运动员心理干预和安全文化建设有多重要?
重大事故可能导致运动员产生“动作创伤后应激障碍”,如对杠铃产生恐惧,需通过认知行为疗法重建信心。队医与心理咨询师应介入,帮助运动员区分“正常风险”与“可控失误”。赛事组织方要完善医疗团队配置,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至伤后10分钟内,建立运动员健康档案,定期开展“安全技术研讨会”,强化全队安全意识。
徐璐莹意外提醒我们,竞技体育要平衡安全与挑战,多维联动保障运动员职业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