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云南昆明的“格斗女中医”石铭引发关注。2025年8月20日媒体报道,身为UFC职业选手的她,同时还是针灸推拿医生,受伤后会给自己针灸促进康复。她分享针灸能缓解疼痛、调节肌肉紧张,这一事件让公众聚焦中医在运动康复中的价值。
针灸助力运动康复,原理效果大揭秘
针灸促进运动恢复有其科学原理。刺激足三里、合谷等特定穴位,可激活神经 - 内分泌系统,释放内啡肽缓解疼痛;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调节肌肉张力,预防运动劳损。2023年《运动医学》期刊指出,针灸可缩短肌肉拉伤恢复时间约30%。和传统物理治疗(如冷敷、热疗)相比,针灸非药物、低副作用。像石铭针对反复性软组织损伤和急性疼痛,选择针灸进行快速干预,就很有针对性。
自我针灸:可行还是危险?
石铭自我针灸,因其专业背景,操作相对规范,能做到无菌操作、穴位定位准确。但普通运动员或非专业人士自行操作风险极大,可能会有感染风险、误刺神经或血管,还可能误判疼痛或损伤程度,导致延误治疗。中国针灸学会建议,自我针灸仅适用于轻度损伤且需严格培训。石铭医生身份特殊,有双重专业能力,普通人群别盲目效仿,应优先找专业医师指导。
竞技体育中,如何平衡职业伦理?
石铭在格斗比赛中秉持“生命至上”理念,克制攻击性动作,避免过度伤害对手。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强度对抗与职业道德冲突会带来心理压力。缓解策略有通过正念训练保持情绪稳定、建立职业角色切换机制。运动员在追求竞技表现时,要把健康保护意识纳入训练计划,比如定期接受中医体质辨识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
传统医学在现代运动康复前景几何?
石铭案例启示我们,针灸在运动损伤、慢性劳损、术后恢复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数据显示,超60%的国家队已将针灸纳入常规康复流程。运动员可结合针灸与运动训练科学,形成“预防 - 治疗 - 恢复”闭环;医疗机构应加强中医与运动医学的学科交叉,开发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标准化针灸方案。 石铭故事展现中医在运动康复创新应用,也提醒要在专业指导下用针灸,保障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