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发现马桶里有血,或者手纸擦出鲜血,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慌——这是不是得了大病?其实便血伴随腹痛的情况,背后可能是不同原因引起的,有的是良性问题,有的需要重视,但不用一遇到就乱了阵脚。今天我们就来帮大家理清这些情况,教你怎么初步判断,科学应对。
第一类:良性急症——肛裂
干硬的大便经过肛门时,可能把肛门周围的黏膜撑破,这就是肛裂。肛裂的疼特别有特点:排便的时候像“撕裂”一样疼,拉完了肛门还会抽筋似的持续疼半天。出血一般不多,要么手纸上沾点血,要么马桶水面飘点血丝,很少有大出血的情况。
第二类: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
这是一种慢性的肠道炎症,不是细菌感染那种“急性发炎”。典型表现是拉出来的大便带黏液和脓血,还会一直觉得左下腹隐隐作痛。最近这些年,咱们国家得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可能和饮食不规律、熬夜这些生活方式变化有关。
第三类:占位性病变——肠息肉与肿瘤
肠道里长了“东西”也会引起便血,比如息肉或者肿瘤。肠息肉的表面有很多小血管,大便擦到就会出血,一般是断断续续的鲜红色血便;如果是肿瘤,出血颜色更暗(比如暗红色或黑色),还会跟着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本来每天一次大便,突然变成一会儿便秘一会儿拉肚子,或者大便变细。提醒一下,40岁以上的人要特别注意这种情况。
第四类:感染性肠病——细菌性痢疾
这是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属于急性病。一开始就会突然肚子痛,总觉得“想拉又拉不干净”(医学上叫“里急后重”),拉出来的是脓血便。这种病发作很快,没几天可能就会脱水,比如口干、尿少、浑身没力气。很多人是因为吃了没煮熟的海鲜、不干净的外卖之类的食物染上的。
第五类:其他少见或“假性”原因
还有一些不太常见的情况,比如肠道血管畸形(血管长得不规整,容易破)、憩室炎(肠道上长了小“口袋”,发炎后出血)。另外要注意“假便血”——比如吃了甜菜根、红心火龙果,里面的色素会让大便变红,其实不是真的出血,停吃之后就会恢复正常。
科学应对指南:教你初步判断+正确处理
遇到便血伴随腹痛,不用急着吓自己,可以先做这几件事:
- 看血的颜色:鲜红色血一般是肛门附近的问题(比如肛裂);暗褐色或黑色血,可能是肠道深处出血(比如炎症、肿瘤)。
- 记疼的规律:如果排便时“撕裂样疼”,拉完还抽筋似的疼半天,大概率是肛裂;如果一直隐隐作痛,或者疼得越来越厉害,要考虑炎症或肿瘤。
- 查伴随症状:如果同时发烧、呕吐,可能是感染(比如细菌性痢疾);如果最近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吃不下饭,得警惕肿瘤。
- 回忆饮食:有没有吃红心火龙果、甜菜根这些带红色素的食物?症状是不是吃完之后才出现的?如果是,可能是“假便血”。
- 及时去检查:不管哪种情况,只要便血持续或伴随不舒服,都要去医院。医生一般会让做粪便潜血试验(查有没有看不见的“隐血”)、肠镜(直接看肠道里面有没有问题),必要时还要做B超或CT之类的检查。
最后提醒大家:如果便血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出现头晕、心跳快、浑身没力气、眼前发黑这些症状,一定要立刻去医院——这可能是出血太多导致贫血或休克的信号,不能耽误。另外,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便血的人,最好在72小时内做肠镜检查,早查早明确原因,早处理早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