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头疼是常见的情况,但如果疼得“不一般”——比如持续疼还伴有发烧、没力气,就得警惕骨组织感染了。骨组织感染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加重甚至影响骨头功能,下面就跟大家说清楚怎么识别、治疗、康复和预防。
怎么判断骨头疼是不是感染?
如果骨头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感染:一是疼得持续不断,像被扎或者跳着疼,晚上更厉害;二是疼的地方皮肤发烫,按上去更疼;三是还会发烧、没力气。如果这些症状超过3天还没好转,一定要赶紧去做影像检查(比如X线、CT)和炎症指标化验,别拖着。
抗感染治疗要注意什么?
明确感染的病菌后,选抗菌药得考虑三点:一是要能覆盖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具体用什么药得看药敏试验结果;二是得选能渗透到骨头里、在骨头里浓度高的药,给药方式(输液还是吃药)要根据个人代谢情况定;三是疗程要够——一开始通常输液,之后根据感染控制情况改成口服,总疗程得让专科医生评估。另外,治疗期间要定期查肝肾功能,改治疗方案一定要听医生的,别自己乱换。
什么时候需要做手术?
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可能得做手术:一是影像检查看到骨髓腔里有液平面;二是按规范用了抗菌药还是没好转;三是有骨头变脆要骨折的风险。现在常用微创技术,既能减少手术创伤,又能更好地清除感染病灶。术后要做好引流,具体方案得让多学科医生(比如骨科、感染科)一起评估。
康复期怎么养才能好得快?
感染控制住后,康复期要重点做好这四点:第一,补营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和维生素D,帮骨头恢复;第二,练功能——根据康复评估做循序渐进的锻炼,比如从慢走开始,慢慢增加运动量,别着急;第三,管疼痛——可以用物理治疗(比如热敷、理疗)辅助止疼,具体怎么做听康复科医生的;第四,定期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要做影像复查,看看骨头恢复情况。要是康复期又出现之前的疼、发烧,得赶紧去查炎症指标和复诊。
哪些人要重点预防?
免疫力低的人(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用激素的人)是高危人群,要做好这几点:定期查炎症标志物,早发现感染迹象;保护好皮肤,比如别让皮肤破口,受伤后及时找专业医生处理;穿减压鞋预防脚受伤——因为足部骨头容易受压迫,受伤后更易感染。研究显示,规范预防能明显降低感染风险,具体怎么做听专科医生的。
总之,骨组织感染需要早识别、早治疗,治疗后还要好好康复,高危人群更要做好预防。如果有骨头持续疼、发烧、皮肤发烫等情况,千万别不当回事,赶紧找医生检查,这样才能避免感染加重,更快恢复骨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