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用前臂做抓握、旋转这类重复动作的人,可能会碰到肘关节内侧一直隐隐作痛的情况。这种俗称“高尔夫球肘”的问题,医学上叫肱骨内上髁炎,和一些职业的工作模式关系很大——长期做文字录入、手工活或者球类运动的人,不少都有类似症状。
为什么会得?和职业有关吗?
前臂的屈肌群通过肌腱连在肘关节内侧的肱骨内上髁上。当手腕又弯又转时,肌腱会承受很大拉力;如果这种异常拉力持续超过8周,肌腱细胞的微小结构就会受损。另外,像22℃的空调房这种低温环境,会让局部血流慢40%,修复起来更慢。
不同职业的情况很典型:
- 办公族:每分钟敲60次键盘,再加上手腕向后伸的角度,肌肉承受的力量是自身体重的3倍;
- 运动员:打网球时正手挥拍会反复拉扯肌腱;
- 手工业者:做精细手工活要一直用腕部发力。
症状分几级?早发现早处理
根据病情发展,症状能分成三个阶段:
- 初期:早上穿衣服时,肘内侧会短暂刺痛,最多疼5分钟;
- 加重期:拧毛巾、提东西时,疼痛会沿着前臂内侧往手腕方向串;
- 严重期:握力掉了30%以上,哪怕提个轻袋子都能引发明显疼痛。
据临床数据,约78%的患者在加重期会误判(比如以为是“累的”),平均耽误11周才治。如果疼得“串”到前臂,一定要及时去做专业评估。
怎么治?综合方法更有效
物理治疗:精准缓解不适
超声波引导的肌筋膜松解术能精准处理受损部位,研究显示连续做6周,72%的人能有效缓解疼痛;体外冲击波疗法用特定能量刺激组织再生,能把恢复时间缩短40%左右;动态肌贴用特殊贴法“撑着”肌腱,一直给它减压。
运动康复:慢慢找回力气
- 离心收缩训练:用2kg的轻器械慢慢加量(比如从“握10次”到“握15次”),一周练3次就行;
- 神经滑动练习:做手腕“慢慢弯、慢慢伸”的特定动作,改善尺神经的滑动性,每天分几次做3组;
- 握力重建:用可以调阻力的握力器练肌力,从“能握5下”慢慢加到“能握10下”,别着急。
职业防护:从工作习惯改起
想避免反复犯,得调整工作环境:
- 把键盘倾斜15度(别让手腕“勾”着);
- 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鼠标(比如带腕托的);
- 每工作50分钟,歇3分钟做“手腕绕圈”“握拳松拳”这类动态拉伸。
另外,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季度测一次握力——如果握力比健康那侧掉了15%,赶紧找医生干预。
这些误区别踩!越踩越严重
康复期千万别做这些事:
- 忍着疼继续干活(只会加重肌腱损伤);
- 肿的时候热敷(急性期热敷会让肿得更厉害);
- 自己打“止疼针”(比如类固醇,乱打可能导致肌腱变脆);
- 随便做电刺激按摩(力道不对会拉伤);
- 突然恢复高强度运动(比如刚不疼就去打网球,很容易复发)。
如果保守治疗(比如物理治疗、康复训练)3个月没用,可以考虑微创清理术——现在的微创技术伤口小、疤痕轻,术后6周就能慢慢恢复日常活动。
最后要提醒的是: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长期做重复动作的人(比如打字员、程序员、手工师傅),一定要定期做专业评估,早调整工作习惯、早做防护。如果肘关节内侧一直隐隐作痛,别硬扛,赶紧找骨科或康复科医生,针对性处理才能好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