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期间,不少患者会出现体温异常波动的情况。如果体温超过38℃,要及时采取科学的降温方法,其中物理降温是常用的辅助手段,但得根据个人情况规范操作。
为什么化疗会发热?多因素打乱体温平衡
化疗药在杀灭癌细胞时,会释放一些炎症因子,这些因子可能干扰身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就像“体温开关”乱了);同时,化疗会抑制骨髓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身体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性发热;如果癌细胞侵犯到下丘脑(掌管体温的“司令部”),也会让体温失控。建议平时多监测体温,记好基础数据,方便医生参考。
温水擦浴怎么操作?这些细节要注意
别用酒精擦浴——酒精容易刺激皮肤,还可能引发酒精中毒,用32-34℃的温水就好。擦的时候要重点擦颈部(这里有大血管)、腋窝、腹股沟这些地方,每侧擦3分钟左右,但胸腹部、脚底这些敏感部位别碰。擦的过程中要盯着患者反应,如果开始打寒战,赶紧停。
冷敷要安全:冰袋、额头敷的正确方式
用冰袋前一定要用毛巾裹住,别直接贴皮肤,不然会冻伤。敷额头要“间歇式”——每次不超过20分钟,歇会儿再敷。敷颈部的时候可以搭配湿毛巾,降温效果更好。敷完要注意局部保暖,别立刻碰冷水。
这些降温方法别自己试:必须找专业医护
像低温灌肠这种侵入性的降温手段,得让医生护士来操作——他们会精准控制灌肠液温度(一般42℃以下),还会监测核心体温,能快速降温。家里千万不要自己尝试,容易伤身体。
发热时要补水:怎么喝才对?
发热会让身体流失水分,每天要喝够2000ml左右的液体,优先选含电解质的饮品(比如淡盐水、电解质水)。别一次喝太多,要“少量多次”——每15分钟喝50ml左右,这样能维持血液循环,帮助散热。如果脱水严重(比如尿量明显减少、嘴唇干得掉皮),得让医生给输液。
睡好才能退好热:优化睡眠的小方法
充足的睡眠能增强身体的调节能力。卧室温度保持在22℃左右,用遮光窗帘挡住光,让环境安静点;如果睡不着,可以试试白噪音(比如雨声、流水声)。有研究说,深度睡眠超过6小时,退热效果会更好。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刻就医:别等!
如果体温一直超过39℃,持续2小时以上,或者出现意识不清、抽搐、呼吸急促的情况,必须马上送医院。医生会赶紧找感染源,用抗感染药控制病情。降温的时候如果出现打寒战、皮肤发紫、心跳变快,要立刻停下物理降温。
要提醒的是,每个人对发热的耐受度不一样,降温时要同时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比如有没有蔫、喊不醒)和循环情况(比如手脚凉不凉、心跳快不快)。物理降温只是“缓解症状”,找到发热的根本原因(比如感染、癌细胞影响)才是治根的关键。所有护理操作都得听医生护士的指导,别自己乱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