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没意识到,喝酒可能悄悄给心脏“埋雷”,甚至诱发心梗。了解酒精对心脏的伤害、心梗的疼痛信号、急救方法和预防策略,能帮我们避开这个“隐形杀手”。
酒精是怎么给心脏“挖坑”的?
酒精进入身体后,会从三个方面伤害心血管:
第一,让血管忽张忽缩,不稳定。喝酒后血管先扩张,接着又反弹收缩,这种波动可能让心脏的血管(冠状动脉)突然痉挛,导致心肌缺血。已有研究证实,这种情况会让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病情更严重。
第二,加重心脏负担。酒精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临床数据显示,饮酒后心率平均会快20-30次/分钟,心脏要“加班”工作,负担大大增加。
第三,让血液变“稠”,容易长血栓。多项研究表明,酒精会让血小板更容易“粘在一起”。2023年的研究还发现,急性饮酒后血液黏稠度会短暂升高,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诱发心梗。
心梗的疼痛信号,记住这三个“密码”
心梗的疼痛不是“一刀切”的,学会识别信号能救命:
密码1:疼痛会“跑”,找准放射部位。心肌缺血时,疼痛会通过神经“传到”其他地方:80%的患者会因为心脏和左臂的神经“连在一起”,出现左臂放射痛;有的会小拇指发麻或疼(因为尺神经受刺激);还有45%的患者会因为膈神经传递信号,出现上腹部疼(像胃疼),容易被误以为是肠胃问题。
密码2:问三个问题,判断是不是心梗痛。用三个问题初步识别:疼了超过10分钟还没好?有没有出冷汗、喘不上气?休息一会儿能不能减轻?这三个问题合起来看,能帮你快速判断——如果前两个“是”、最后一个“否”,要高度警惕心梗。
密码3:典型症状要记牢,出现就打120。心梗最典型的表现是:胸骨后像有块石头压着疼,还往左肩、左臂放射,同时出冷汗、恶心,甚至有“快死了”的濒死感。出现这种情况,别犹豫,立刻叫救护车。
不是所有疼都是心梗,这几类要分清
有些疼痛容易和心梗混淆,教你快速鉴别:
肌肉骨头的问题:比如肩周炎(活动肩膀时疼得更厉害,能摸到明确痛点)、肋软骨炎(胸口局部红肿、按上去疼,深呼吸时更疼)。
神经的问题:比如颈椎病(脖子转不动,还扯着胳膊疼)、肋间神经痛(沿着肋骨走的一条线刺痛)。
肠胃的问题:比如胃食管反流(胸骨后烧得慌,吃完饭后更明显)、胆囊疾病(右上腹疼,常伴恶心呕吐)。
遇到疑似心梗,急救要做对这3步
万一遇到有人疑似心梗,记住“黄金操作”:
第一步:赶紧坐或半躺,别乱动。立刻让患者半靠在椅子或床上(减少心脏负担),绝对不能再走路、爬楼——任何体力活动都会加重心脏缺血。
第二步:含急救药要注意这几点。如果要舌下含服急救药,一定要坐着含(防止血压低晕过去),含的时候留意血压变化,要是觉得头晕、难受,赶紧停。
第三步:打120要讲清4件事。呼叫急救时,一定要说清楚:什么时候开始疼的?哪儿疼?以前有没有心脏病、高血压之类的病史?最近有没有喝酒?这些信息能帮医护人员快速判断病情。
预防心梗,做好这4件事
要避开酒精诱发的心梗,关键是“防”:
第一,酒要少喝,别超量。建议男性每天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约1瓶350ml啤酒),女性不超过15克(约1杯150ml葡萄酒)。注意: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就算喝到“适量”,也不代表绝对安全——能少喝就少喝,能不喝最好。
第二,喝酒后要盯着三个信号。喝酒后如果出现这三种情况,要警惕:心率一直超过110次/分钟、喘不上气、左臂发麻——赶紧休息,要是没缓解,立刻去医院。
第三,吃点抗氧化食物,帮心脏“减减负”。有研究说,吃点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比如蓝莓、菠菜、紫葡萄),可能能减轻酒精对心脏的伤害——虽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但长期吃总没坏处。
第四,定期检查,早发现问题。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定期查颈动脉有没有斑块;如果是心梗高危人群(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要听医生的话做更多检查。
喝酒看似“放松”,实则可能给心脏埋下“心梗隐患”。记住酒精对心脏的伤害、心梗的疼痛信号、急救步骤和预防方法,才能让我们既能享受生活,又能守住心脏健康。万一遇到疑似心梗的情况,别犹豫——赶紧打120,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