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肿包别大意,可能是口腔问题的信号
牙龈上冒出黄豆大小的肿包,不少人觉得是“上火”,但其实这可能是口腔疾病的警报。有研究发现,85%左右的牙龈肿包都和牙齿本身的感染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根尖周炎(占62%)。这类肿包常伴随咬东西疼、冷热敏感,如果不管它,炎症可能扩散到更多组织。
最常见的两种“牙源性肿包”
1. 根尖周炎:蛀牙没治,细菌爬到牙根尖了
蛀牙如果放任不管,细菌会从牙髓(牙神经)顺着根管跑到牙根尖周围,引发炎症。一开始会觉得咬东西时牙齿“发木”“疼一下”,慢慢就会在牙龈上鼓出肿包。这种肿包里的细菌多是厌氧菌,光吃抗生素没用,必须做根管治疗——把牙根里的感染组织清干净、消毒,再填满根管,90%以上的牙齿都能保住。
2. 牙周脓肿:牙周袋太深,藏了太多细菌
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牙周袋)如果深超过3毫米,就容易藏食物残渣和细菌,慢慢引发感染。这类肿包常伴随牙龈退缩、牙齿松动,甚至牙龈溢脓。根据临床指南,每年做1-2次牙周检查,配合龈下刮治(清理牙龈下的牙结石和细菌),能降低65%的急性发作风险。平时可以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辅助清洁,但别连续用超过7天,不然可能让牙齿染色。
还有这些“非牙齿原因”的肿包
约15%的牙龈肿包和牙齿没关系,要警惕以下几种情况:
- 骨性增生:多是牙槽骨上的硬疙瘩,中老年人常见,一般不疼不用治;
- 牙龈瘤:表现为无痛的肿块,可能慢慢长大,挤压旁边的牙齿变歪;
- 颌骨囊肿:是颌骨里慢慢长大的“水包”,摸起来软软的,需要拍牙片才能确诊。
如果肿包持续2周没消,或者伴随发烧、脸肿,一定要及时做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肿包了该怎么处理?
先做好这3点基础护理
- 温盐水漱口:用40℃左右的温盐水(盐放一点尝不出咸就行)含3分钟,一天4-6次,能帮着消炎;
- 吃软一点的食物:尽量选流质或半流质(比如粥、汤、鸡蛋羹),别用肿的地方咬硬东西,避免刺激;
- 缓解疼痛:疼得厉害可以遵医嘱涂碘甘油,或者吃布洛芬之类的止痛药(别自己乱买,听医生的)。
专业治疗才是“根”
- 根尖周炎:先“开髓引流”——把牙齿钻开,放出牙根里的脓,再做根管治疗;
- 急性牙周脓肿:医生会切开肿包把脓放出来,再做龈下刮治,把牙周袋里的细菌和牙结石清干净;
- 肿瘤或囊肿:先做活检确诊,再根据情况制定手术方案。
做好这几点,远离牙龈肿包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记住“三三制”口腔护理:
- 每天刷3次牙,每次不少于2分钟(用巴氏刷牙法,刷到牙龈沟);
- 牙刷每月换1次,避免细菌滋生;
- 每6个月去做一次专业牙周检查+洁治(洗牙)。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口腔护理能让牙周病发生率下降76%——把这些习惯坚持下来,牙龈肿包自然少找你。
牙龈肿包不是小问题,别等“自己消”,早找牙医查清楚原因,才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好好爱护牙齿,才能少吃“肿包”的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