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痛别急着下结论,三大病因解析助你精准应对

健康科普 / 识别与诊断2025-11-16 09:58:36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69字
牙龈疼痛的三大主要病因,详细阐述牙周病、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的临床特征与鉴别诊断要点,提供科学诊疗建议和预防策略,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口腔健康管理认知。
牙龈疼痛牙周病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口腔健康
牙龈痛别急着下结论,三大病因解析助你精准应对

深夜三点被牙龈刺痛惊醒,你是不是第一反应就觉得是牙周病闹的?其实,牙龈疼的原因远比你想的复杂——现代口腔医学发现,不止牙周病会导致牙龈痛,还有根尖周炎、智齿冠周炎等常见问题。今天就帮你理清楚牙龈疼的“幕后凶手”,教你怎么应对。

一、牙周病——藏在“慢”里的牙龈杀手

牙菌斑在牙龈边缘越积越多,会触发身体免疫反应,慢慢破坏牙周组织。表现为牙龈红肿、刷牙出血,时间长了会形成“牙周袋”(牙龈和牙齿间的缝隙变大),甚至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要注意的是,牙周病大多是“慢功夫”,很少突然疼得厉害。2021年调查显示,我国35-44岁人群里,只有9.7%牙周健康,可很多人早期根本没感觉。

二、根尖周炎——牙髓坏死后的“连锁反应”

蛀牙如果没及时治,烂到牙髓(牙神经)坏死,根管里的细菌会扩散到牙根尖周围,引发急性炎症。典型表现是咬东西时疼(像踩棉花的软痛)、碰牙齿也疼,牙根尖对应的牙龈会肿起来。严重的话,炎症会冲破骨膜形成根尖脓肿。有数据说,32%的根尖周炎患者第一次看病时,已经出现脸肿之类的间隙感染。

三、智齿冠周炎——年轻人的“牙龈突发痛”

下颌的智齿(第三磨牙)如果长不出来(阻生),牙冠和牙龈瓣之间会形成“盲袋”,容易塞食物、藏细菌。急性发作时,智齿周围牙龈又红又肿、化脓,连嘴都张不大,下巴淋巴结也会肿,严重的还会引发眶下间隙感染(脸肿到眼睛下面)。18-25岁年轻人里,每年有7.3%会得智齿冠周炎。

怎么快速区分“哪种疼”?记住这三点

要分辨是牙周病、根尖周炎还是智齿冠周炎,可以从“疼法、肿法、诱发原因”三个维度看:

鉴别维度 牙周病 根尖周炎 智齿冠周炎
疼痛性质 一直隐隐作痛 主要是咬东西疼 一阵一阵放射的剧痛
肿胀特征 牙龈整体肿 牙根尖局部肿 智齿周围牙龈化脓
诱发因素 牙石多 吃冷/热刺激 智齿长不出来

牙龈疼了怎么办?按这四步来

  1. 先应急:可以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控制细菌),别吃太烫或太冰的东西,避免刺激牙龈。
  2. 及时就诊:如果疼了48小时还没缓解,赶紧去看牙医——拖得越久,炎症可能越严重。
  3. 做专业检查:牙医会拍X线片,评估牙槽骨吸收、根尖周病变、智齿阻生情况,明确病因。
  4. 针对性治疗:牙周病做基础治疗,根尖周炎做根管治疗,智齿冠周炎如果反复疼就拔智齿,具体方案听牙医的。

不想牙龈疼?日常要做好这四点

  1. 正确刷牙+清牙缝:用巴氏刷牙法(牙医推荐的标准刷法),每天早晚刷2分钟;还要用牙线或牙间刷清理牙缝——光刷牙刷不到牙缝里的残渣!
  2. 定期洗牙+检查:每6个月去做一次牙周检查和洗牙,把刷牙刷不掉的牙石清理掉,预防牙周病。
  3. 监控智齿发育:20-30岁的人要定期拍全景牙片,看看智齿长得怎么样——如果阻生,早处理能避免冠周炎。
  4. 全身病要注意:有糖尿病之类系统性疾病的人,牙周更脆弱,要更勤地做牙周维护。

牙龈疼不是小问题,背后可能藏着不同的口腔疾病。记住“早发现、早检查、早治疗”,再加上日常认真刷牙、定期看牙医,才能把牙龈疼的“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