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髓炎和牙周炎虽然都是常见的口腔疾病,但发病机制和表现有本质区别。学会从疼痛特点、发病原因、症状发展这三个关键点区分它们,再针对性地防治,能大大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特点:牙髓炎疼得“找不准位置”,牙周炎疼得“定位准”
牙髓炎的疼是放射性的,总说不清楚具体哪颗牙在疼,常描述成“半侧头疼”“耳朵根胀疼”。这是因为龋齿破坏牙本质后,细菌毒素刺激牙髓里的神经末梢,导致神经被压迫,从而引发剧烈的自发痛。冷热刺激会让疼痛加剧,晚上平躺时,颅内压变化会让疼得更严重。而牙周炎的疼位置特别明确,咬东西时疼得明显,红肿的牙龈摸起来还有波动感;如果形成牙周脓肿,会像“针刺样”疼,大多数人都能准确指出疼的位置。
发病原因:牙髓炎是“牙烂到神经”,牙周炎是“菌斑闹的”
牙髓炎本质是牙体硬组织被破坏导致的不可逆炎症。当龋齿烂到牙本质中层(大概离牙髓2毫米)时,细菌会慢慢渗进牙髓;要是龋洞占牙冠的1/3以上,得牙髓炎的风险会比平时高4倍多。牙周炎则是和牙菌斑生物膜相关的疾病——牙菌斑在牙龈下堆积超过3周,革兰氏阴性菌的比例会升到近7成,它们的代谢产物会引发牙周组织的免疫炎症反应。研究发现,慢性牙周炎患者牙龈下的菌斑里,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检出率高达92%,远高于健康人群。
症状发展:牙髓炎“疼得越来越久”,牙周炎“慢慢变严重”
牙髓炎早期只是遇到冷热会短暂敏感,一般不到30秒;发展到不可逆阶段,就会出现持续15分钟以上的钝痛,还有个典型特点是“热痛冷缓解”——喝热水会引发剧烈疼痛,用冷水敷能暂时减轻。牙周炎的症状是慢慢加重的:初期牙龈红肿,中期牙龈和牙齿的附着丧失3毫米以上,晚期牙周袋深度超过6毫米时,还会伴随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1/2。临床观察发现,没治疗的牙周炎患牙,每年牙齿松动度会增加0.3个等级。
防控方法:牙髓炎防“龋齿变深”,牙周炎控“菌斑堆积”
牙髓炎的防控要抓龋齿的三级预防:
- 一级预防:6-12岁孩子定期涂含氟涂料,能让牙齿釉质的抗酸性提高35%,预防龋齿。
- 二级预防:发现中龋要及时充填,用树脂改良型玻璃离子充填,能减少细菌渗进牙髓的风险。
- 三级预防:要是出现自发痛,得立刻去看医生,根管治疗的成功率能到92%。
牙周炎要做阶梯式管理:
- 基础治疗:每6个月做一次牙周检查,龈下刮治能让牙周袋深度减少1.2-1.8毫米。
- 局部处理:用氯己定凝胶涂在牙龈局部,能让菌斑指数下降40%。
- 手术干预:如果是垂直型骨吸收的情况,引导组织再生术(GTR)能帮助牙龈重新附着在牙齿上。
当出现持续的口腔疼痛时,可以试试“三维定位法”帮自己初步判断——记清楚疼的时候是躺着还是站着、什么原因引发的(比如吃东西时疼还是自己突然疼)、疼放射到了哪里(比如脸还是脖子)。再结合医生的专业检查:冷诊法测牙髓活力,准确率有89%;牙周探诊深度超过5毫米,就提示有牙周袋形成了。要特别强调的是,任何自我吃药都代替不了专业治疗,及时去看牙医能让治疗成功率提高3倍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