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词Diverticulosis of small intestine、未特指的小肠憩室病、小肠憩室病
别名小肠憩室症、小肠憩室
未特指的小肠憩室病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影像学直接证据:
钡剂造影显示小肠壁袋状外凸结构(憩室),直径≥5mm,伴造影剂滞留。
CT增强扫描显示肠壁局限性膨出(含气体/液体),肠系膜脂肪间隙清晰(排除肿瘤)。
内镜可视化:
小肠镜或胶囊内镜直视憩室开口及腔内结构。
支持条件(临床与并发症依据):
典型症状组合:
脐周间歇性钝痛(≥3次/月) + 餐后腹胀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交替)。
并发症证据:
便潜血阳性 + 血红蛋白下降(男性<130g/L,女性<120g/L)提示出血。
腹膜刺激征 + 白细胞>12×10⁹/L + CRP>50mg/L提示穿孔/憩室炎。
阈值标准:
符合“必须条件”中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若无影像/内镜证据,需同时满足:
典型症状持续>3个月。
排除其他小肠疾病(克罗恩病、肿瘤等)。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辅助检查] --> B[影像学检查]
A --> C[内镜检查]
A --> D[实验室筛查]
B --> B1(钡餐造影-首选)
B --> B2(CT增强-并发症评估)
B --> B3(超声-初筛)
C --> C1(胶囊内镜-全小肠评估)
C --> C2(双气囊小肠镜-活检/治疗)
D --> D1(血常规)
D --> D2(便潜血)
D --> D3(CRP/ESR)
判断逻辑:
钡餐造影:
阳性:憩室呈"火山口"状造影剂滞留 → 确诊核心依据。
阴性但症状持续 → 需CT/内镜进一步排查。
CT增强:
憩室壁强化 + 周围脂肪浸润 → 提示憩室炎。
游离气体 + 腹腔积液 → 提示穿孔。
胶囊内镜:
发现>2个憩室 → 支持诊断。
黏膜溃疡/出血 → 提示并发症。
实验室联动分析:
便潜血(+) + 血红蛋白↓ → 需紧急内镜评估出血。
CRP↑ + 腹痛加剧 → 优先CT排查穿孔。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检查项目
异常值
临床意义
血常规
白细胞>10×10⁹/L
提示憩室炎或穿孔,需联合影像学确认
血红蛋白<120g/L(女)
隐匿性出血标志,需便潜血验证及内镜定位
<130g/L(男)
便潜血
阳性
憩室黏膜糜烂/血管损伤,每日出血量>5ml即阳性
CRP
>50 mg/L
急性炎症活动期(穿孔/脓肿风险↑),需CT评估
ESR
>20 mm/h
慢性炎症参考指标,非特异性
血清白蛋白
<35 g/L
长期营养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提示多发憩室致吸收障碍
四、总结
确诊核心依赖钡餐造影/CT的直接影像证据,内镜用于复杂病例。
检查策略:症状轻微者首选钡餐造影;疑并发症时升级至CT;出血病例优先内镜。
实验室价值:CRP和便潜血是筛查并发症的关键指标,但需结合影像学确诊。
参考文献:
《中华消化杂志》小肠憩室病诊断专家共识(2023)
AGA《小肠憩室临床管理指南》(2022)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11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