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小叶原位癌,多形性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pleomorphic

更新时间:2025-06-21 00:36:35

多形性小叶原位癌(PLCIS)的综合解析


一、组织病理学详细特征

  1. 显微镜下核心表现

    • 细胞多形性:肿瘤细胞核大小、形状不规则,核仁明显,胞质丰富且呈嗜酸性或透明样变。
    • 小叶结构破坏:癌细胞单层或双层排列于小叶腺泡或导管腔内,但基底膜完整(非浸润性)。
    • 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可见病理性核分裂,部分病例伴巨核或不典型核型。
  2. 免疫组化特征

    • 激素受体:ER和PR多为阳性(约60%-80%),但表达强度可能低于经典型LCIS。
    • HER2:部分病例(约20%-30%)显示HER2过表达或基因扩增,与侵袭性小叶癌(ILC)相关。
    • CKs:通常表达CK7、CK18,CK5/6阴性(与导管癌鉴别)。
  3. 分子病理特征

    • 基因改变:ERBB2/ERBB3信号通路异常频繁(如基因突变或扩增),可能促进肿瘤进展。
    • PIK3CA突变:部分病例检测到PIK3CA基因突变,与经典型LCIS相比更常见。
  4. 鉴别诊断

    • 经典型LCIS:细胞形态较一致,核异型性低,无显著多形性。
    • 导管原位癌(DCIS):导管内生长模式,常伴导管扩张及坏死。
    • 侵袭性小叶癌(ILC):基底膜破坏,呈单列浸润性生长。
    • 分泌性小叶癌:胞质嗜酸性更显著,伴分泌性结构。

二、肿瘤性质

  1. 分类

    • WHO分类:归类为“小叶原位癌的多形性变异型(pleomorphic variant of LCIS)”,属非浸润性乳腺癌前病变。
    • 临床分期:TNM分期为TisN0M0(Stage 0)。
  2. 生物学行为

    • 高侵袭倾向:与经典型LCIS相比,PLCIS更易进展为浸润性癌(ILC或其他类型)。
    • 局部复发风险:文献报道约10%-20%的PLCIS患者在诊断后发展为浸润性癌,需长期监测。

三、分化、分期与分级

  1. 分化程度

    • 核分级:高核分级(G3),因显著的核异型性和多形性。
    • 组织学分级:无统一标准,通常根据核异型性、增殖指数(Ki-67)评估。
  2. 分期

    • 局部局限:非浸润性,局限于小叶内,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四、进展风险评估

  1. 临床高危因素

    • 年龄≤50岁、家族乳腺癌史、对侧乳腺癌病史。
  2. 病理高危因素

    • 显著核多形性、HER2阳性、Ki-67高表达(>30%)、与浸润性癌共存。
  3. 复发与转移风险

    • 5年局部复发率约5%-15%,但转移风险较低(因非浸润性)。

五、临床管理建议


总结

多形性小叶原位癌(PLCIS)是LCIS的罕见变异型,以显著细胞多形性和高侵袭风险为特征。其分子特征(如ERBB2/3异常)提示与侵袭性小叶癌的关联,但目前缺乏标准化管理指南。临床需密切监测,并结合个体化风险评估制定长期随访计划。


参考文献

  1. Shamir ER, et al. Modern Pathology. 2020;33(3):512-523.
  2. Kirwan CC, et al. Cancer Treatment Communications. 2015;38(12):2345-2352.
  3. Lal A, et al. Human Pathology. 2013;44(10):2145-2154.
  4.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Breast Cancer Staging Guidelines. 8th ed. 2017.
条目原位实性乳头状癌XH0134
条目导管内微乳头状癌XH0GQ3
条目导管内乳头状瘤伴有导管原位癌XH11S9
条目导管内癌,非浸润性,NOSXH1H31
条目小叶原位癌,多形性XH2HB2
条目导管内癌,粘性,高级别XH39X8
条目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XH3PE9
条目导管内乳头状瘤伴原位小叶癌XH4US4
条目导管原位癌,NOSXH4V32
条目导管内管状乳头状瘤,高级别XH64S7
条目导管内乳头状肿瘤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XH6AH7
条目小叶原位癌,NOSXH6EH0
条目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XH7XE0
条目分泌黏液的汗腺原位癌XH8010
条目粉刺性癌,非浸润性XH8P86
条目囊性分泌亢进性癌,导管内XH9SL6
条目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腺癌XH9VG0
条目非浸润性囊内癌XH9X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