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项目树:
mermaid
graph TD
A[基础评估] --> A1[视力/视野检查]
A --> A2[眼压测量]
A --> A3[裂隙灯检查]
B[影像学检查] --> B1[眼底彩色照相]
B --> B2[OCT]
B --> B3[FFA/ICGA]
B --> B4[眼部B超]
C[实验室检查] --> C1[全血细胞分析]
C --> C2[基因检测]
C --> C3[毒物筛查]
D[特殊评估] --> D1[电生理检查]
D --> D2[房水/玻璃体采样]
判断逻辑:
OCT:
黄斑中心凹厚度>300μm → 提示黄斑水肿(药物性/代谢性病变)。
椭圆体带断裂 → 提示光感受器损伤(遗传性病变)。
FFA:
早期毛细血管无灌注 → 镰状细胞病视网膜病变。
晚期广泛渗漏 → 炎症性或血管通透性病变。
电生理检查:
ERG a/b波振幅降低>50% → 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检测:
RHO、USH2A等突变阳性 → 确诊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
三、实验室参考值的异常意义
全血细胞分析:
血红蛋白<70 g/L → 镰状细胞病可能,需血红蛋白电泳验证。
血小板>450×10⁹/L → 提示高凝状态,增加视网膜血管闭塞风险。
肾功能指标:
血肌酐>130 μmol/L → 蛋白尿性视网膜病变的代谢毒素蓄积标志。
尿蛋白>3.5 g/24h →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间接证据。
毒物筛查:
血清羟氯喹>100 ng/mL → 药物性视网膜病变剂量阈值,需停用并监测视野。
炎症标志物:
CRP>20 mg/L + IL-6>15 pg/mL → 提示活动性炎症,需抗炎治疗。
基因检测:
致病突变阳性 → 确诊遗传性疾病,指导家系筛查及遗传咨询。
四、总结
确诊核心:依赖特征性眼底改变+病因证据,金标准为病理/基因检测。
检查策略:
首选OCT/FFA评估结构损伤,电生理检查功能损害。
病因不明时启动基因检测或毒物筛查。
实验室解读:
异常血液指标指向全身性疾病关联,基因突变明确遗传机制。
参考文献:
ICD-11 Clinical Descriptions and Diagnostic Requirements (WHO, 2023)
AAO《视网膜与玻璃体疾病临床指南》(2024版)
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 (2023): 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分子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