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Reticular pseudodrusen

更新时间:2025-06-19 05:43:25
编码9B78.30

关键词

索引词Reticular pseudodrusen、网状假性玻璃膜疣、RPD[网状假性玻璃膜疣]、SDD[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 [possible translation]、SDD[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沉积物]
同义词RPD - [reticular pseudodrusen]、SDD - [subretinal drusenoid deposits]
缩写RPD、SDD
别名ReticularPseudodrusen、RPD-、SDD-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Reticular Pseudodrusen, RPD)的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金标准

    • 多模态影像学联合诊断
      • 近红外反射成像(NIR)显示网状高反射病灶 +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中晚期低荧光斑点 + OCT显示视网膜外层高反射灶伴椭圆体带中断(依据:2014年国际假性玻璃膜疣分类共识)。
  2.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影像学三联征
      • OCT显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与光感受器层之间的离散性高反射灶(直径50-100μm),伴上方椭圆体带中断(依据:Spaide RF, et al. Retina 2013)。
      • ICGA中晚期(10-20分钟):边界清晰的低荧光斑点(检出率>80%)。
      • NIR:网状或蜂巢样高反射病灶分布于后极部。
  3. 支持条件

    • 年龄相关性:患者年龄>50岁(95%以上病例)。
    • 功能学异常:微视野检查显示黄斑区视网膜敏感度下降(阈值:<25 dB)。
    • 脉络膜改变:EDI-OCT检测脉络膜厚度<200μm(颞上血管弓区域)。
  4. 阈值标准

    • 符合"影像学三联征"即可确诊。
    • 若仅满足两项影像学特征,需附加:
      • 年龄>50岁 + 脉络膜厚度<200μm。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核心确诊检查] --> 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OCT] A --> C[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 A --> D[近红外反射成像 NIR] E[支持性检查] --> F[蓝光自发荧光 BAF] E --> G[荧光素血管造影 FA] E --> H[微视野检查] I[排除性检查] --> J[视野检查] I --> K[眼底彩色照相]

判断逻辑

  1. OCT

    • 阳性标准:外层视网膜离散性高反射灶(RPE层上方),伴椭圆体带连续性中断。
    • 关系:是诊断基石,若异常需立即进行ICGA/NIR验证。
  2. ICGA

    • 解读:中晚期低荧光斑点反映脉络膜灌注缺损,与RPD沉积位置对应。
    • 注意事项:早期帧(<5分钟)阴性不能排除诊断。
  3. NIR

    • 特征:网状高反射具有病灶特异性(敏感性92%),需与硬性玻璃膜疣的散点状反射鉴别。
  4. BAF

    • 逻辑:网状低荧光区域与RPD分布一致,用于评估病变范围(但不具确诊性)。
  5. FA

    • 作用:主要用于排除脉络膜新生血管(CNV),RPD本身在FA中无渗漏。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注:RPD本质为影像学诊断疾病,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并发症

  1. 基因检测

    • CFH基因(Y402H多态性)阳性
      • 意义:疾病进展风险增加3倍,需缩短随访间隔至3个月(依据:Zweifel SA, et al. Prog Retin Eye Res 2016)。
  2. 炎症标志物

    • 补体C3d升高(>1.2 μg/mL):
      • 意义:提示补体系统激活,与地图状萎缩转化风险相关。
  3. 血管内皮因子

    • VEGF水平异常
      • 升高(>150 pg/mL):警示脉络膜新生血管风险,需加强监测。
      • 降低:可能反映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
  4. 视野检查

    • 黄斑敏感度下降(<22 dB):
      • 意义:光感受器损伤标志,提示需启动神经保护治疗评估。

四、诊断流程总结

mermaid graph LR S[疑似病例:年龄>50岁+视力模糊] --> T1[首查OCT] T1 --阳性--> T2[ICGA+NIR验证] T1 --阴性/不典型--> T3[BAF+微视野] T2 --三联征阳性--> 确诊RPD T2 --部分阳性--> U[补充EDI-OCT测脉络膜厚度] U --<200μm--> 确诊 U --正常--> V[3个月后复查]

核心原则


参考文献

  1. Spaide RF, et al.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disruption in reticular pseudodrusen. Retina 2013;33(9):1802-9.
  2. Zweifel SA, et al. Reticular pseudodrusen: A critical phenotype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rog Retin Eye Res 2016;52:70-91.
  3.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Classification of Pseudodrusen (2014). Br J Ophthalmol 2015;99:639-643.
  4. Rosenfeld PJ. Choroidal Capillary Perfusion in Reticular Pseudodrusen. 24th China Retina Congress, 2024.
条目网状假性玻璃膜疣9B78.30
条目其他特指的黄斑或后极部变性9B78.3Y
条目未特指的黄斑或后极部变性9B78.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