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科学探索医药资讯

阳维脉病证(TM1)Yang link vessel pattern (TM1)

更新时间:2025-06-19 02:23:28
编码SG35

关键词

索引词Yang link vessel pattern (TM1)、阳维脉病证(TM1)
缩写YWM-BZ
别名阳维脉-病症、阳维脉-病证

阳维脉病证(TM1)诊断标准、辅助检查及实验室参考值


一、诊断标准(金标准)

  1. 必须条件(确诊依据)

    • 经络辨证核心表现
      • 符合《难经》"阳维为病苦寒热"经典描述:恶寒发热交替出现(≥3天)。
      • 至少2个阳维脉循行部位症状(头项强痛/胁肋胀满/下肢外侧拘急)。
    • 脉诊特征
      • 浮弦脉或弦细脉(需由主治中医师确认)。
  2. 支持条件(辨证依据)

    • 穴位诊察阳性
      • 阳维脉交会穴(金门BL63、阳交GB35)压痛(++以上)。
    • 舌象特征
      • 舌边红,苔薄白或微黄(符合少阳枢机不利证)。
    • 情志关联
      • 情志抑郁与症状发作存在明确时序关联(情志刺激后48小时内症状加重)。
  3. 阈值标准

    • 确诊需同时满足所有"必须条件"。
    • 若缺少1项必须条件,需额外满足≥2项支持条件。

二、辅助检查

mermaid graph TD A[阳维脉病证辅助检查] --> B[中医四诊] A --> C[经络诊察] A --> D[现代技术辅助]

B --> B1[问诊:寒热往来特征]
B --> B2[望诊:舌象分析]
B --> B3[切诊:脉象确认]

C --> C1[交会穴压痛测试]
C --> C2[循经叩诊反应]
C --> C3[经电阻抗检测]

D --> D1[红外热成像]
D --> D2[微循环检测]
D --> D3[自主神经功能评估]

判断逻辑

  1. 中医四诊

    • 寒热往来模式(发热峰值与畏寒间隔)区分普通外感与阳维脉病
    • 舌边红程度与苔色变化评估病势进展
  2. 经络诊察

    • 金门穴(BL63)压痛强度与下肢症状严重度正相关
    • 经电阻抗异常提示气血阻滞部位(阻抗值>正常值30%)
  3. 现代技术

    • 红外热成像显示阳维脉循行区(头颞→胁肋→下肢外侧)温度梯度异常(温差≥1.5℃)
    • 甲襞微循环血流速度降低(≤0.3mm/s)支持"营卫不和"病机

三、实验室检查的异常意义

  1. 经络检测技术

    • 经穴电阻抗值升高(>300kΩ):提示气血阻滞严重度,需加强通络治疗
    • 红外热图温度失衡(患/健侧温差≥2℃):标志阳气分布失调,指导艾灸取穴
  2. 现代实验室检查

    • CRP轻度升高(5-20mg/L):排除感染性病变,支持功能性经络失调
    • 自主神经功能检测异常:HRV低频功率增高(>60%),印证"少阳枢机不利"理论
  3. 鉴别诊断关键指标

    • 抗核抗体阴性(排除自身免疫病)
    • 甲状腺功能正常(排除内分泌性寒热失调)

四、总结

参考文献

  1. 《难经·二十八难》对阳维脉病证的经典论述
  2. 《经络诊察规范》(ZY/T 001.1-94)国家行业标准
  3. 中国针灸学会《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经络研究中的应用指南》(2023版)
条目督脉病证(TM1)SG30
条目任脉病证(TM1)SG31
条目阴蹻脉病证(TM1)SG32
条目阳蹻脉病证(TM1)SG33
条目阴维脉病证(TM1)SG34
条目阳维脉病证(TM1)SG35
条目冲脉病证(TM1)SG36
条目带脉病证(TM1)SG37
条目其他特指的奇经八脉证(TM1)SG3Y
条目未特指的奇经八脉证(TM1)SG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