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辅助生殖医疗保障政策的通知》,要求全国所有省份在2025年底前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这一政策与地方相关措施联动,预计每年为超100万人次提供费用支持,减轻群众负担约120亿元,是应对人口结构挑战的重要一步。
辅助生殖医保政策,核心内容知多少?
此次政策全国统一整合了12项关键辅助生殖医疗服务项目,包含取卵术、胚胎培养、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诊疗必需且技术成熟的项目。以北京为例,作为先行试点,从2023年起已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纳入门诊甲类报销范围,促排卵评估、囊胚培养、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等均纳入报销范围,参保人员无需支付起付线,直接按比例结算。
在报销比例上,职工医保对甲类项目报销比例达70%,其中人工授精、取精术等基础项目可全额报销;居民医保基础报销比例为50%。乙类项目需个人先行自付10%后再按比例结算。截至2025年,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落实政策部署。以北京参保职工为例,单次辅助生殖治疗总费用7298.3元,医保支付5108.81元,个人承担2189.49元,自付费用降低超70%。政策规定每位患者同一医保年度内最多可享受3次报销,既保障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又满足多次治疗需求,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适应症标准,避免技术滥用。
政策落地显成效,民众受益几何?
经济负担显著减轻。国家医保局测算显示,政策全面实施后,单周期治疗自付费用平均减少8000-11000元。广州市2024年10月政策落地后,已有1.6万人次享受报销,统筹基金支出超4000万元。
医疗服务可及性提升。多地数据显示辅助生殖服务需求释放:广东三甲医院生殖科门诊量增长20%-30%,广西全区辅助生殖门诊量同比增长14.74%。政策推动辅助生殖从“高端医疗”转向“普惠服务”,更多家庭得以触及此项技术。
政策获得医学界高度认可。中国科学院院士黄荷凤指出,此举既体现对不孕不育群体的人文关怀,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生育率回升的关键举措。通过降低技术门槛,有望提升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支撑。
未来可期!辅助生殖医保如何持续优化?
国家计划于2025年底实现辅助生殖费用全国“一站式”报销,建立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消除地域壁垒。这对户籍与就医地分离的家庭意义重大,将进一步推动医保服务均等化。
专家建议逐步将促排卵药物、胚胎冷冻保存等隐性成本纳入统筹支付。北京已试点探索胚胎冷冻费用报销,未来可能形成全国性规范。同时,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将确保技术进步与保障政策同步更新。
政策强调严格遵循医学适应症,避免非必要技术滥用。黄荷凤院士呼吁加强临床监管,推动辅助生殖技术与遗传咨询、心理健康支持等配套服务结合,构建全方位生育支持体系。
此次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完善。它精准回应了不孕不育家庭的核心需求,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随着医保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和技术规范不断优化,辅助生殖服务将更贴近民众,为更多家庭点燃生育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