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牙龈如果出现暗红色、发黑,还伴随出血,家长要警惕牙龈炎的可能。研究显示,萌牙期宝宝牙龈炎症的发生率比较高,但多数症状通过科学护理能有效缓解。
病因分析
1. 口腔清洁不到位
9个月大的宝宝,唾液分泌量只有成年人的1/3,自身清洁口腔的能力较弱。奶渍、食物残渣留在牙龈沟里超过4小时,就会形成细菌滋生的环境。有研究发现,萌牙期宝宝牙龈中链球菌的检出率能达到78%。
2. 牙齿萌出的创伤
乳牙萌出时会分泌胶原酶,暂时削弱牙龈组织的防御能力。这个阶段牙龈的屏障功能下降约40%,轻微摩擦就可能导致出血,增加感染风险。
3. 营养元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会让牙龈结缔组织的合成量减少35%,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2倍。纯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但没及时添加辅食的宝宝,容易出现牙龈肿胀等情况。
家庭护理方案
口腔清洁方法
喂奶后,用医用纱布蘸温水,采用“打圈+提拉”的手法清洁牙龈——先轻轻打圈,再往上提拉,重点清洁牙龈沟这些隐蔽区域,每天做2-3次。临床观察发现,用指套牙刷的清洁效率比传统纱布高约60%。
营养补充原则
建议每天补充50mg维生素C(大概半个猕猴桃的量),或者选择强化维生素C的婴儿食品。根据最新营养指南,6-12个月的宝宝维生素C每日摄入上限是400mg,过量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
局部护理措施
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3%过氧化氢溶液擦拭患处,这个浓度能有效杀灭厌氧菌,刺激性也比较小。之后涂抹2%碘甘油形成保护膜,单次涂抹面积建议控制在2cm²以内。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
- 牙龈持续出血超过24小时;
- 体温升到38℃以上;
- 因为拒食导致尿量明显减少;
- 牙龈肿胀的范围超过2颗乳牙的区域;
- 出现异常烦躁等行为改变。
护理误区警示
这些错误做法要避免: × 用酒精棉签消毒——可能灼伤口腔黏膜; × 挤压牙龈肿胀的部位——容易让感染扩散; × 1岁前用含氟牙膏——可能引发氟斑牙; × 喂过烫的食物——会加重口腔黏膜损伤。
长期预防措施
建议建立“三三制”防护习惯:每天清洁3次(晨起、餐后、睡前),每3天检查一次口腔黏膜,每3个月做一次专业涂氟护理。临床数据显示,定期涂氟能让乳牙龋齿的发生率降低52%。
总的来说,萌牙期宝宝出现牙龈炎是比较常见的情况,家长不用过度焦虑,但要做好日常清洁、营养补充,避开护理误区。如果出现持续出血、高烧、拒食等严重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耽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