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看起来是门诊里的小操作,其实背后藏着像“蝴蝶翅膀扇动”一样的感染风险——权威期刊数据说,大概每100个拔牙的人里,有3个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问题。这是因为,牙槽窝(就是牙齿拔掉后留下的“小坑”)里的血凝块如果没好好形成,口腔里本来和平共处的500多种细菌就可能突破防线闯进去。
菌血症:细菌的“闪电战”
拔牙时,牙龈里的微小血管会暂时张开。临床研究发现,大部分人拔牙后都会短暂出现“菌血症”——也就是每毫升血液里有几百个细菌。免疫力正常的人,免疫系统能快速把这些“入侵者”清掉,但免疫力弱的人可能发展成全身感染。
间隙感染:细菌的“阵地战”
如果感染突破了局部防御,细菌会沿着筋膜之间的“间隙”(就像身体里的“小通道”)扩散:首先是咬肌和翼颌间隙(大概在脸颊和下巴内侧),会出现张不开嘴、吞咽疼;接着到下颌下间隙(下巴下面),会脖子肿、发烧;如果跑到舌下间隙(舌头下面),可能会呼吸困难,特别危险。
数据显示,拔智齿后的间隙感染比拔其他牙更常见,这和智齿容易发炎(冠周炎)、位置更深有关。
术后护理的“黄金72小时”
科学护理三原则:
- 冷敷要对:术后24小时内断断续续敷,每次15分钟,歇1小时再敷,能帮着消肿胀;
- 吃饭注意:前3天吃流质(比如粥、汤),别吃热的,不然会让血管扩张加重肿;
- 口腔清洁:按医生说的用抗菌漱口水,保持嘴里干净。
| 预警信号识别表: | 时间 | 正常情况 | 危险信号 |
|---|---|---|---|
| 0-24小时 | 有点肿 | 体温超过38.5℃一直不退 | |
| 24-48小时 | 偶尔疼 | 一直特别疼,停不下来 | |
| 72小时后 | 慢慢消下去 | 张不开嘴,只能张开不到两指宽 |
预防感染的“四重防护”
- 术前查清楚:用X光或CT看看牙根和附近重要结构(比如神经、血管)的关系,减少手术创伤;
- 术中尽量微创:用损伤小的技术,少碰牙龈和肌肉;
- 术后局部用抗菌的东西:按医生说的用;
- 定期复查:术后关键期让医生看看恢复得怎么样。
最近研究发现,用生物材料填牙槽窝能明显降低感染风险——这种材料能帮着血凝块稳定,给组织修复搭个“支架”。
感染处理的“时间窗策略”
早期干预(0-72小时):
- 局部处理:医生会打开感染的地方引流(把脓放出来),再冲洗;
- 物理治疗:用理疗帮着消炎;
- 局部用抗菌的药。
中期处理(72小时-7天):
- 拍CT:看看感染到多大范围;
- 穿刺引流:在影像引导下把管子放到感染的地方,把脓引出来;
- 调整治疗方案:根据情况改治疗方法。
晚期处理(超过7天):
- 手术:如果多个间隙都感染了,可能要从多个地方开口处理;
- 支持治疗:补营养,维持身体状态;
- 康复:防止留下张不开嘴之类的后遗症。
拔牙虽然常见,但感染风险不能忽视。不管是术前的评估、术中的微创,还是术后的护理,每一步都能帮着降低感染概率。如果术后出现发烧、剧痛、张不开嘴这些危险信号,一定要赶紧找医生,早处理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