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化验单上大便的白细胞或红细胞指标出现异常时,往往提示肠道黏膜可能有损伤。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战士”,如果它增多,通常说明肠道有炎症在“战斗”;而红细胞出现,就意味着消化道里有血管破了,得赶紧找出血的地方。
《胃肠病学杂志》的研究提到,肠道里的菌群失衡可能会激活局部免疫反应——如果有益菌变少,肠道的“保护墙”就会变弱,免疫系统可能会“过度紧张”。这就能解释为啥有些看起来健康的人,也会暂时出现白细胞升高。
出血性病变的常见类型
炎症性肠病:比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都是自身免疫系统“误攻”肠道引发的慢性炎症。这些病会破坏肠道黏膜的“保护墙”,常见腹泻、腹痛,年轻人更容易得。
消化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就会形成溃疡。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者长期吃止疼药(比如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中老年人要多注意。
肠道肿瘤:不管是良性的息肉还是恶性肿瘤,长大的时候表面血管容易破,就会出血。40岁以上的人如果老便血,还莫名瘦了,一定要赶紧做肿瘤筛查。
其他异常出血原因
有些全身的毛病也会让消化道出血:
- 血液系统有问题(比如血小板少了),可能会拉没有痛感的血便;
- 长期吃抗凝药(比如防血栓的药),可能会有少量出血;
- 肛裂这种“机械性伤口”,会在排便时滴鲜血或者擦屁股有血。
还要注意饮食干扰——比如吃了动物血(像猪血、鸭血),可能会让结果“假阳性”,所以检查前三天最好吃清淡点。
临床检查路径
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检查项目:
- 基础检查:比如查粪便培养找有没有病菌,查血常规看看有没有贫血;
- 影像学/内镜检查:胶囊内镜能看传统胃肠镜到不了的小肠;
- 精准定位出血点:增强CT血管造影适用于正在出血时快速找位置。
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建议,45岁以上第一次便血的人,要在症状出现30天内做全结肠镜检查。
生活干预措施
等检查结果的时候,可以这么做:
- 吃低渣饮食(比如蒸蔬菜、苹果泥这类低纤维的),让肠道少点负担;
- 每天吃点含益生菌的食物(比如酸奶、泡菜),调整肠道菌群;
- 作息规律,睡不够会让炎症更厉害;
- 记饮食日记,看看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会“触发”问题。
如果出现头晕、心跳快,可能是失血多了,赶紧去医院。别自己吃止血药,会影响后面检查的结果。
预防保健策略
要保持肠道健康,得从多方面入手:
-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个粪便DNA检测;
- 定期查血清钙卫蛋白,看看肠道有没有炎症;
- 50岁以上的人,要定期做结肠镜筛查。
《中国肠道健康白皮书》说,坚持地中海饮食能明显降低肠道病风险——建议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每周吃点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通过多样饮食让肠道菌群平衡。
总的来说,大便里白细胞或红细胞异常,虽然不一定是大问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及时找医生查清楚原因,平时注意肠道保养,才能守住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