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有多个负责呼吸、过滤和感知气味的结构,要是出现持续性鼻塞还伴着头疼,得留意区分鼻窦炎和鼻炎——这俩毛病症状容易“撞车”,但发病原因、治疗方向差别挺大,千万不能混。
症状:一个有“规律”,一个看“诱因”
鼻窦炎的症状带着“时间和位置的小脾气”:常流黄脓鼻涕,早上起来前额特别胀疼,换个体位(比如躺着变坐起来),疼的轻重会变;有的还会闻不到味、耳朵发闷。如果拖超过12周变成慢性鼻窦炎,可能长鼻息肉,或者鼻子结构出问题。
鼻炎主要是鼻塞,要么一阵一阵的(比如过敏性鼻炎),要么一直堵(比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还有“典型三连”:突然打一串喷嚏、流清水鼻涕、鼻子痒,发作跟季节或接触过敏原(比如花粉、尘螨)有关;慢性鼻炎的话,鼻子里的下鼻甲会变得又红又肿,表面摸起来像桑葚。
诊断:靠“工具”和“标准”
医生先用前鼻镜初步看鼻子里面的情况;要是症状老不好,得用鼻内镜仔细查中鼻道有没有脓;鼻窦CT是诊断鼻窦炎最准的“照妖镜”,能清楚看到鼻窦口堵没堵、黏膜有没有增厚。
过敏性鼻炎可以做皮肤点刺(在皮肤上扎点过敏原看反应)或者抽血查“特异性IgE抗体”;慢性鼻炎有时候要取鼻窦分泌物培养,看有没有细菌。注意:急性细菌性鼻窦炎得满足“症状超过10天,还流黄脓鼻涕、脸疼”,才不算普通感冒。
病因:一个是“炎症没消”,一个是“过敏反应”
鼻窦炎常跟着感冒来——比如感冒病毒让鼻腔黏膜肿了,鼻窦口堵了,细菌趁机繁殖;还有鼻子结构异常(比如鼻中隔偏曲)、纤毛不动了(鼻子里的“清洁小刷子”坏了),也会诱发。
过敏性鼻炎是“身体过度敏感”:对花粉、尘螨这些“无害物质”,产生一种叫IgE的抗体,引发打喷嚏、流鼻涕的反应。慢性鼻炎多是长期刺激来的:比如长期接触油漆、粉尘,或者老用“快速通鼻”的喷剂超过7天,变成“药物性鼻炎”,越喷越堵。
治疗:别乱试“土方”,得“对症”
急性鼻窦炎主要用抗生素,得根据细菌的“药敏结果”选,别自己乱吃;过敏性鼻炎要“阶梯治疗”:第一步先避开过敏原(比如花粉季少出门,用防螨床单),第二步用鼻喷激素(局部用药,副作用小),严重的可以做“脱敏治疗”(慢慢让身体适应过敏原);慢性鼻炎要是下鼻甲肿得太厉害,可能需要做个小手术(比如下鼻甲成形术)修整一下。
常见误区要避开:把鼻窦炎当成感冒拖(耽误治疗会变慢性)、乱喷通鼻药超过7天(越用越堵)、不查过敏原就瞎治(比如明明对尘螨过敏,却一直在防花粉)。还有蒸汽熏鼻子别用超过40℃的水,会烫伤鼻黏膜!
预防:从“日常小事”做起
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保持鼻腔清洁,冲走过敏原和细菌);过敏季节前1-2周,提前用鼻喷激素预防(比如春天花粉季,3月就开始用);室内湿度保持40%-60%(太干会伤黏膜,太湿容易滋生霉菌)。
要是出现这些“危险信号”,赶紧去医院:长期头疼、突然闻不到味、眼睛看东西模糊(可能鼻窦炎影响到眼眶或颅内了)。过敏性鼻炎要定期换床上用品(每两周用开水烫洗),用防螨寝具;慢性鼻炎别长期接触油漆、二手烟这些刺激性气体。可以记“症状日记”:比如哪天打喷嚏多,是不是接触了猫毛/花粉,给医生参考。
鼻窦炎和鼻炎虽然症状像,但只要分清“是炎症没消”还是“过敏反应”,对症治疗+做好预防,大部分能控制得很好。要是有严重症状,千万别拖着——早查早治,才能少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