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完肠胃镜后会觉得胃部不舒服,这种情况在检查人群里挺常见的,大概35%-45%的人会遇到。大部分是检查带来的暂时生理反应,但要留意是不是基础胃病加重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怎么回事,以及该怎么应对。
检查操作引发的生理性刺激
软式内镜(直径5-7mm)通过食管进入胃里时,会轻微撑开食管下段的肌肉,可能引起短暂痉挛。检查时需要往胃里充气撑开胃壁方便观察,这种牵拉会刺激胃壁神经,带来上腹部隐痛或胀痛。有研究发现,注气量超过800ml时,疼的人会多27%,不过大部分人检查完2小时内就缓解了。
基础胃病的诱发效应
如果本身有胃黏膜问题(比如胃炎、溃疡),检查可能加重局部炎症。要是做了活检(取胃黏膜组织化验),会暂时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炎症物质变多。数据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比胃黏膜正常的人长1.8倍;胃溃疡患者检查后48小时内的疼痛程度,比普通人平均高2.3分(VAS疼痛评分)。这类疼痛通常伴随原有消化不良症状加重,比如反酸、胀肚更明显。
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
每个人对疼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和遗传有关——比如携带TRPV1基因变异的人,对内脏疼痛的敏感度会高40%左右。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术前焦虑评分(SAS量表)超过50分的患者,术后疼痛强度平均增加30%。此外,肠胃蠕动慢的人,胃里的气体或刺激物排得慢,疼痛时间也会变长。
分级应对与就医标准
基础护理方案:
- 饮食:术后2小时内禁食,之后逐步吃温凉流质(比如米汤、藕粉),避免过热或粗糙食物刺激胃黏膜;
- 体位:半卧位休息,减少胃食管反流风险,缓解胃部牵拉不适;
- 热敷:用38-40℃热敷袋间歇性敷上腹部,每次不超过15分钟,放松肌肉减轻胀痛;
- 药物:别吃NSAIDs类消炎药(比如布洛芬这类),避免加重胃黏膜损伤,必要时遵医嘱用解痉剂。
需就医的警示信号:
- 持续锐痛超过6小时或疼痛进行性加重;
- 呕血、黑便或吐咖啡色物;
- 肚子按下去疼、松开手更疼(腹膜刺激征);
- 发热(体温>38℃)或心跳太快(每分钟超100次)。
出现这些情况要立即找医生,不能拖延。
检查舒适度提升建议
想减少检查后的不适,术前可以做这些准备:
- 用咽喉部表面麻醉+胃黏膜麻醉,减轻内镜刺激;
- 检查前30分钟吃祛泡剂,减少胃内泡沫,避免充太多气;
- 耐受差的人可选经鼻内镜(管子更细,刺激更小);
- 术前练呼吸训练(深呼吸、慢吐气),缓解紧张情绪。
最后要强调的是,术后疼痛评估得结合基础疾病史——比如65岁以上、长期用抗凝药或凝血有问题的人,要延长观察时间。规范护理能让90%的轻度疼痛24小时内缓解,及时识别严重并发症能把死亡率降到0.01%以下。
所有护理建议都要听消化科医生的,得根据胃镜报告和个人情况调整。下次复查时,提前和医生说之前的耐受情况(比如上次疼了多久、有没有反酸),方便医生优化麻醉和操作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