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不适是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肠胃功能乱了套,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这些消化道症状,还可能伴随全身不适,严重时会脱水甚至危及生命,需要我们重视护理和预防。
消化道常见症状
腹泻的时候,肠子动得比平时快,排便次数变多,大便从稀软到水样都有可能;腹痛的位置和疼法每个人不一样,常见肚脐周围或上腹部,要么是一阵一阵的绞痛,要么是闷闷的钝痛;恶心呕吐常跟着没胃口,严重时会吐出黄绿色的胆汁。
可能伴随的全身表现
如果肠胃有炎症,可能会发烧,有的人体温超过38℃;如果影响到身体的自主神经,还会出很多汗、肌肉酸痛、没力气,像感冒一样。尤其是宝宝和老人,可能会没精神,得特别留意。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要警惕
吐得勤、拉得多,身体里的水分跟着流失,就会脱水。轻度脱水时会口干、嘴唇干;中度脱水会尿量变少,皮肤捏起来回弹慢(超过2秒才回去);宝宝脱水会眼眶凹下去,哭的时候没眼泪。另外,电解质也会跟着乱,比如低钾会让肌肉没力气,低血压会站着头晕,严重的还会呼吸又深又快(代谢性酸中毒),甚至休克——手脚冰凉、意识不清,这会危及生命。
家庭护理怎么做
- 暂时停食但补水:症状刚出现时,先停吃2-4小时,别让肠胃再受刺激,但要少量多次喝点水,避免脱水。
- 正确补液:可以用口服补液盐(按标准配:500ml温水加1.5g氯化钠、20g葡萄糖),别只喝白开水——单纯喝白水会让电解质更乱。
- 慢慢恢复饮食:症状缓解后,先从米汤、稀粥这类低纤维的流质食物开始,慢慢过渡到正常饭,别着急吃乳制品和高纤维食物(比如芹菜、玉米),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 盯紧变化:要经常测体温、看尿量、观察精神状态——这些能直接反映身体状况。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以下情况,别犹豫,马上就医:持续高烧超过39℃或意识不清楚;成人6小时以上没尿;站着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宝宝前囟凹陷、皮肤弹性差;出现血便、呕血或剧烈腹痛。
平时怎么预防
- 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材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
- 海鲜、贝类等高风险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
- 流行季节(比如夏秋)加强手卫生,尤其是集体场所,别用脏手摸嘴;
- 免疫力差的人(比如老人、化疗病人)别吃隔夜菜,避免变质滋生细菌。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 婴幼儿:脱水时优先选择口服补液,别自行用止泻药;
- 孕妇:持续呕吐要排除妊娠剧吐,密切监测电解质;
- 老年人:补液时注意心肾功能,控制速度和总量,避免加重身体负担。
总之,胃肠不适虽然常见,但我们要学会分辨轻重:轻症可以在家护理,重症要及时就医;平时做好预防,特殊人群多留心,才能让肠胃尽快恢复,避免危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