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时看到带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痔疮,但其实肠道里的息肉才是更该警惕的“隐形风险”——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每5个人里就有1个有不同程度的肠道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还有较高的癌变可能。
肠道息肉为什么会出血?
摩擦蹭破了息肉表面血管
当大便经过长了息肉的肠管时,持续的物理摩擦会损伤息肉表层的血管。尤其是直径超过1cm的息肉,排便时每分钟要承受差不多1次摩擦冲击,反复刺激不仅会导致偶尔出血,还可能让异常细胞长得更快。
息肉里的血管太脆弱
腺瘤性息肉内部的血管结构有问题,血管壁比正常组织薄很多(只有三分之一厚)。当腹压突然升高时(比如剧烈咳嗽、排便用力),这些脆弱的血管很容易破裂出血。这种出血有时候没明显原因,可能直到常规体检才被发现。
炎症加重了出血
慢性肠道炎症会削弱息肉周围黏膜的防御能力。实验发现,炎症环境下免疫细胞释放的炎性物质,会同时伤到息肉组织和正常黏膜,形成持续出血的病灶——这种情况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里更常见。
不同原因的便血有什么区别?
便血的表现能帮我们初步判断背后的问题:
- 痔疮出血:排便时滴血或喷血,颜色鲜红,常伴有肛门坠胀感;
- 肛裂出血:排便时特别疼,出血量少,肛门周围能看到梭形的溃疡;
- 肠道炎症:血便里混着黏液或脓液,还会拉肚子、肚子疼,验血能看到白细胞升高;
- 肿瘤性出血:大便颜色偏暗(比如暗红色),常合并体重下降、排便习惯改变(比如突然便秘或腹泻),做影像检查能看到肠壁增厚。
据临床数据,约一半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一开始都把出血当成了痔疮。所以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次便潜血检查,如果连续两年阳性,一定要及时做肠镜。
肠镜检查有多重要?
现在的肠镜检查已经很微创、很舒适了。检查前要吃泻药清洁肠道,检查时医生能直接看清整个结肠的情况。新型超声肠镜连5mm以下的小病变都能检出98%,发现息肉时通常可以直接在内镜下切掉。要确定息肉是不是良性的,得靠病理检查——这是金标准。
怎么吃能预防息肉复发?
调整饮食对预防息肉再长很有帮助:
- 膳食纤维:每天要吃够30g,差不多是5根香蕉加1碗燕麦片,能有效降低肠腔压力;
- ω-3脂肪酸:每周至少吃3次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有助于抑制炎症反应;
- 多酚类物质:绿茶、蓝莓里的抗氧化成分能修复DNA损伤,每天建议吃够200mg;
- 钙元素:牛奶、豆腐里的钙能结合胆汁酸,减少对肠黏膜的刺激。
特殊人群要注意: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要定期监测肠黏膜状态;肥胖的人得控制腰围——男的别超过90cm,女的别超过85cm,因为肚子上的脂肪多会加重肠道炎症。
总之,排便出血别只盯着痔疮,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更危险。通过观察便血特点初步鉴别、定期做肠镜,再加上合理饮食,能有效降低息肉癌变的风险。40岁以上的人更要重视,早检查、早干预才能保护肠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