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左下腹隐痛的情况,有时候还伴随肚子胀、拉肚子,这可能是肠道在“报警”——比如结肠炎。结肠炎是常见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了解它的原因、症状和应对方法,能帮我们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左下腹疼,可能是肠道在“喊疼”
我们左下腹的肠道里,有降结肠和乙状结肠这两段。如果这部分肠道发炎,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左下腹隐痛或绞痛,还会觉得肚子胀。有时候疼会跟着排便“变规律”——比如拉完大便疼能轻一点。但要注意:要是疼超过2天还没缓解,一定要赶紧去医院查,别当成“吃坏肚子”拖着,这可能是结肠炎的信号。
为什么会得结肠炎?这4个原因要知道
- 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像大肠杆菌这类病菌,会通过污染的食物(比如放久的剩菜、没洗干净的水果)进入肠道,引发急性炎症。夏天温度高,食物容易变质,更要注意饮食卫生——剩菜一定要热透,生吃的瓜果要洗干净。
- 免疫系统“乱打人”:免疫系统本来是帮我们防病菌的,但如果乱了套,就会攻击自己的结肠黏膜。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这类炎症性肠病,现在得的人越来越多;要是家里有人得,自己要更注意肠道健康。
- 肠道里的“好细菌”变少了:肠道里的“好细菌”(比如双歧杆菌)能维持菌群平衡,要是平衡被打破(比如老用抗生素、总吃单一的外卖),细菌种类变少,就容易发炎。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多样性越低,得结肠炎的概率越高。
- 家族里有人得,要更小心:遗传是重要因素,如果家里有炎症性肠病的病人,自己得结肠炎的概率会比别人高。虽然遗传没法改,但平时注意健康生活,能降低发病风险。
结肠炎的“信号”,要学会认
结肠炎的表现很有特点,主要有3个“核心信号”:
- 一直肚子疼:多在左下腹,可能是隐痛或绞痛;
- 排便习惯变了:有时候拉肚子(一天拉好几次),有时候又便秘(好几天拉不出);
- 大便异常:比如有黏液、脓血,或者大便变细。
需要注意的是,大概三分之一的病人刚开始只是“偶尔疼一下”,容易当成普通的肠胃不好(比如肠易激综合征)。但如果出现“左下腹压痛+黏液便+体重往下掉”的组合,一定要赶紧去医院——这可能是结肠炎加重的信号。
得了结肠炎,这样治才对
结肠炎的治疗要讲科学,别自己乱吃药:
- 先确诊:肠镜加活检是确诊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黏膜的炎症情况),再查个血(看炎症指标)、验个大便(看有没有病菌或血),能明确病情轻重。现在肠镜技术改进了,比如无痛肠镜,没那么难受。
- 根据病情定方案:轻的病人可以先调整饮食(比如少吃辣椒、冰饮这类刺激的食物),再吃点益生菌调节菌群;重的得找消化科专科医生,用调节免疫的治疗,别自己试偏方。
- 吃对饭,帮肠道恢复:急性发作的时候,少吃纤维多的食物(比如芹菜、韭菜),减少对肠道的刺激;慢慢好起来后,可以多吃点深海鱼、亚麻籽这类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有天然的抗炎作用。
- 别忽视情绪和运动:压力大、焦虑会加重肠道炎症,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多做规律的运动(比如散步、瑜伽)——运动能帮肠道神经保持平衡,促进恢复。
想不让结肠炎复发,做好这几点
结肠炎容易复发,平时要多注意:
- 记饮食日记:把每天吃的东西记下来,找出哪些食物会让你肚子难受(比如牛奶、辣椒、生冷食物),以后尽量避开。
- 别熬夜,睡够觉:规律的作息能帮肠道黏膜修复,每天睡够7-8小时,比吃补药管用。
- 定期查肠道菌群:可以定期做个肠道菌群检测,看看“好细菌”够不够,要是失衡了及时调整(比如吃益生菌)。
- 别乱吃止痛药:像布洛芬、阿司匹林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伤肠道黏膜,能不吃就不吃;如果必须吃,一定要跟医生说自己有结肠炎。
- 按时复查:一定要按医生的要求定期去医院复查(比如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肠镜),看看肠道黏膜有没有长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肠炎并不可怕,关键是别忽视身体的信号——左下腹疼、大便异常的时候别拖着,早查早治;平时好好照顾肠道(吃干净的饭、睡够觉、少压力),就能把病情控制得很好。肠道是“第二大脑”,你对它好,它才会对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