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是消化系统的重要器官,既要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又要排出体内废物。如果肠内容物无法正常“流动”,就会引发肠梗阻。临床上,超过60%的急性肠梗阻由粘连导致,而老年群体中肿瘤引起的梗阻呈上升趋势。
肠梗阻典型临床表现
- 肚子进行性发胀:腹部持续鼓胀,敲起来像打鼓,肚脐周围最明显,和普通消化不良有本质区别。
- 阵发性绞痛:突然出现刀割样疼痛,持续3-5分钟缓解,间隔10-15分钟再次发作,夜间症状更重。
- 呕吐物会“变样”:初期是胃里的内容物,梗阻加重后可能吐胆汁样液体,甚至有粪臭味。
- 没排气排便:超过24小时没有自主放屁、排便,要警惕完全性梗阻的可能。
- 肠子“叫”得异常:用听诊器能听到高亢的金属音或“咕噜咕噜”的气过水声,提示肠道蠕动紊乱。
梗阻类型与临床风险
根据梗阻的位置和严重程度,主要分为4类:
- 高位小肠梗阻:空肠近端(靠近胃的部分)受阻,会频繁呕吐,但肚子胀得不明显。
- 低位小肠梗阻:回肠远端梗阻,肚子胀得厉害,呕吐物里会有消化液。
- 完全性梗阻:48小时内没有任何肠内容物通过,属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 绞窄性梗阻:伴随肠系膜血管受压,会出现血便、肚子摸起来像木板(腹膜刺激征),必须紧急手术。
院前处置规范
- 调整体位:采取膝胸卧位(胸部贴床、臀部抬高),利用重力帮助肠道复位。
- 严格禁食禁水:不要吃任何东西、喝任何液体,可以用湿棉签擦嘴唇,预防脱水。
- 物理缓解不适:用温度≤40℃的热毛巾局部热敷,配合顺时针轻柔按摩肚子,重点按肚脐两侧的天枢穴。
- 监测病情变化:每小时测量一次脐周腹围,记录呕吐的量和呕吐物的样子(比如有没有血丝、异味)。
现代诊疗技术进展
- 多模态影像检查:通过低剂量CT三维重建+口服对比剂,能精准定位微小的梗阻灶。
- 无创内镜评估:新型胶囊内镜可以看清整个肠道,诊断准确率超过90%。
- 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肌电监测指导盆底肌训练,改善术后肠动力不足的问题。
- 药物治疗创新:新型促动力药采用透皮给药(不用吃进肚子),减少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预防性健康管理
- 调整膳食结构:每天吃300g绿叶菜(比如菠菜、羽衣甘蓝)+200g全谷物(燕麦、糙米),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 科学补水:早上起床喝200ml温水,全天至少喝够2000ml(差不多8杯水)。
- 锻炼肠道功能:每天做5分钟腹式呼吸——仰卧时吸气鼓肚子,呼气收肚子,帮助肠道蠕动。
- 培养排便习惯:固定早餐后如厕,建立定时排便的反射(即使没有便意,也可以蹲几分钟)。
- 定期筛查:45岁以上人群每1-2年做一次肠镜;有肠道疾病史、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缩短至半年到1年一次。
急诊指征识别
出现以下情况,必须立即送医:
- 24小时内腹围增长超过10厘米;
- 呕吐物带血或呈咖啡样;
- 肚子摸起来像木板一样硬(板状强直);
- 每小时尿量持续低于30毫升;
- 意识模糊或烦躁不安。
肠梗阻是常见的肠道急症,早识别症状、正确处理能降低风险。平时通过调整饮食、养成良好习惯,可以预防大部分梗阻的发生。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一定要第一时间送医,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