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食物中毒的高发期,这种病来得突然,还可能一群人同时中招,很容易让人慌神。其实只要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就能缓解症状、预防严重问题。
一、先搞清楚:食物中毒是怎么回事?有哪些症状要警惕?
食物中毒主要是吃了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的,常见的细菌有沙门菌、弧菌这些。一般吃了有问题的食物后2到48小时内会发病,主要是上肚子突然绞痛、拉水样大便(一天3到5次)、恶心呕吐这些肠胃不舒服的表现。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得特别小心——可能是感染变严重了:发烧到38.5℃以上,大便有黏液或血,或者明显觉得口干、尿少(这是脱水的信号)。
二、在家能做的急救:催吐、补液、益生菌怎么用?
- 催吐要选对时机
如果吃了可疑食物不到2小时,人还清醒,可以试着催吐。用干净的压舌板或者勺子柄轻压舌头根部,别用指甲直接碰喉咙(容易受伤)。要是吐得特别厉害,赶紧停下——不然可能把食道弄破,还会让体内电解质乱掉。 - 补液是关键,别乱喝
可以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低渗口服补液盐,成人每拉一次就补200毫升。如果没买到补液盐,自己临时配也行:500毫升温水加1.25克盐(大概半啤酒盖)和10克葡萄糖(差不多2小勺)。千万别只喝白开水——会稀释体内的钠,反而更危险。 - 益生菌不是“万能药”
选含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这类活菌的益生菌,要和抗生素隔2小时吃(不然抗生素会杀死益生菌)。记住:益生菌只是辅助调节肠道菌群的,不能代替抗生素治病。
三、药物别乱吃:哪些情况需要用抗生素?
根据临床指南,80%的急性胃肠炎是病毒引起的,不用吃抗生素。只有以下情况才需要用:大便常规查到白细胞、拉血便、持续发烧超过38.5℃。常用的有氟喹诺酮类(比如左氧氟沙星)或三代头孢菌素,一定要听医生的,按疗程吃。
对症的药要选对:吸附类药物比如蒙脱石散,要空腹吃;缓解绞痛的解痉药比如消旋山莨菪碱,要按医生说的时间吃。有些药绝对不能碰:儿童不能用洛哌丁胺,孕妇别用含鸦片成分的止泻药。
四、饮食要“阶梯式恢复”,这些东西先别碰
食物中毒后,肠道需要慢慢修复,饮食要一步步来:
- 急性期(0-6小时):先别吃固体食物,每15分钟小口喝50到100毫升补液(防止脱水)。
- 缓解期(6-12小时):可以喝米汤、藕粉这些清淡的流质,一次别超过200毫升(别给肠道太大负担)。
- 恢复期(12-24小时):换成白粥、面条这类半流质,慢慢加一点好消化的蛋白质(比如蒸蛋)。
还有这些“禁忌”要记牢:
- 3天内别吃乳制品、豆类(容易胀气)和芹菜、竹笋(纤维太多,刺激肠道);
- 1周内别吃油炸食品、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可乐会刺激肠胃);
- 恢复期别吃生的冷的水果,建议蒸或煮了再吃(比如苹果蒸软)。
五、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别扛!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赶紧送医:
- 一直发烧超过39℃,或者打寒战;
- 每小时都要拉一次,连续6小时不停;
- 皮肤摸起来没弹性、眼窝凹进去(中度脱水);
- 宝宝、孕妇或者免疫力差的人(比如癌症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症状。
六、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
- 孩子:优先喝口服补液,别硬催吐(容易呛到);退烧选对乙酰氨基酚,不能用阿司匹林(会引发瑞氏综合征)。
- 孕妇:一天拉超过3次,要赶紧去医院——腹泻会刺激子宫收缩,可能影响胎儿;
- 老人:要警惕电解质紊乱(比如低钾、低钠)——可能引发心跳不正常,补液时要看看尿量(如果尿少,说明脱水没缓解)。
其实,适当饿6到12小时能减轻肠道负担,但得盯着脱水情况(比如有没有口干、尿少)。只要处理得当,大部分人2到3天就能好。记住这些方法,万一碰到食物中毒,就能冷静应对,不会慌慌张张乱吃药、乱处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