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肠胃反复出现胀、痛、拉肚子或便秘,多次做胃镜却没查到器质性问题,吃抑酸药也没明显效果。其实这可能和“脑肠轴”功能紊乱有关——大脑和胃肠系统之间有双向调节机制,长期焦虑会打乱这种平衡,引发胃肠症状。据现代医学研究,约40%的胃肠门诊患者都存在这种情况。
药物治疗要注意这些要点
治疗这类功能性胃肠病,不是只治肠胃就行。一般会先做基础的胃肠治疗(比如抑酸、护胃、调节胃肠动力),再根据症状逐步加用精神类辅助药物。初始要用到最小的有效剂量,之后看症状改善情况调整用量。等症状缓解了,还得维持治疗4-6周,之后再用2-3个月慢慢减量,不能突然停药。另外要注意,这类药物不能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酒精一起用。
别掉进这三个认知误区
很多人对这种治疗有误解,得先理清楚:
- “胃病就是胃本身的问题”——其实胃肠系统被称为“第二大脑”,我们身体里90%的血清素(能调节情绪和胃肠功能的神经递质)都来自肠道,情绪不好肯定会影响肠胃。
- “精神类药物会成瘾”——正规治疗剂量下,依赖的风险不到0.3%,只要按照医生指导慢慢减量,完全能避免成瘾。
- “症状消失就能停药”——真正的治愈要满足三个条件:胃肠症状缓解、心理评估(比如焦虑抑郁量表)达标、生化指标正常,缺一不可。
多学科诊疗怎么做
想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案,建议按这几步来:首先做胃肠专项检查(胃镜、肠镜、呼气试验),排除器质性问题;然后测胃肠动力(比如胃排空试验),看看肠胃“动得好不好”;同时用GAD-7、PHQ-9量表做心理评估,排查焦虑抑郁情况;最后由消化科、心理科等多学科医生一起制定个体化方案。
治疗效果怎么看?主要关注三个指标:一是每周胃肠不适的发作次数有没有减少;二是疼痛强度有没有减轻(用视觉模拟量表打分,比如从0到10分看变化);三是生活质量有没有提高(比如能不能正常工作、社交,用SF-36量表测评)。记住,任何药物调整都得找医生,不能自己乱改。
长期管理要靠这五大支柱
除了医生治疗,自己的日常管理更重要,重点做好五件事:
- 记饮食日记:连续3天记录吃的食物和胃肠反应,找出哪些食物会诱发不舒服;
- 写压力日志:记下每天的压力事件(比如加班、吵架)和胃肠反应(比如胀、痛),理清压力和肠胃的关系;
- 规律运动:每周保证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帮着调节脑肠轴;
- 睡好觉:尽量固定22:00-6:00的睡眠周期,睡眠不好会加重脑肠轴紊乱;
- 正念训练:每天15分钟呼吸冥想(比如慢吸4秒、屏息2秒、呼气6秒),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这种跨学科的治疗模式已经纳入最新版《中国功能性胃肠病诊治指南》。其实功能性胃肠病不是“治不好的胃病”,只要理清脑肠轴的关系,配合医生做好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和自我管理,大部分人的症状都能有效改善,重新找回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