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消化内科门诊总能碰到捂着肚子问“我这疼正常吗”的患者——其实腹痛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界限挺明显的,先别急着慌。
生理性隐痛一般是暴饮暴食后1-2小时出现,上腹部有点轻轻的压迫感,10-30分钟自己就好了,还会跟着打嗝、嗳气这些消化不良的表现,调整饮食或者用热毛巾敷敷肚子就能缓解,不用太担心。
但要是碰到“三不”的疼,就得警惕是病理性的了:不定时(没吃错东西也疼)、不规律(疼的时间忽长忽短)、不缓解(试了热敷、调整饮食也没用)。尤其是凌晨3-5点突然发作的空腹痛,一阵一阵的钝痛或灼痛,这种和吃饭节奏有关的疼,很可能是胃溃疡的信号,得往心里去。
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主要和三个原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太多,还有胃黏膜的保护力变弱。幽门螺杆菌会分泌一种叫尿素酶的物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本来胃里有层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挡胃酸,一旦这层屏障坏了,胃酸(pH值低于4,特别酸)就直接腐蚀胃黏膜了。我国差不多50%-60%的人感染过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得消化性溃疡的风险是没感染者的6-8倍,有家族史的人最好定期做呼气检测查一查。
胃溃疡的疼还有规律:吃完东西1-2小时开始隐隐作痛,等胃排空了(大概3小时)又不疼了,形成“吃饭-舒服-疼”的循环。要注意的是,约45%的早期患者只是轻微不舒服,不是剧痛,很容易当成普通胃炎。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说明病情可能加重了:吃完腹胀超过2小时,可能是胃动力不好;反酸烧心还伴着胸骨后灼痛,要小心食管反流;拉黑便或吐血,那是消化道出血的危险信号,得赶紧去医院。
建议大家记个“疼痛日记”,把疼的时间、多久能好、什么原因诱发的、怎么缓解的都写下来,给医生看的时候也方便。居家可以试试“暖胃三招”:①姜枣茶——3片生姜加5颗红枣煮水,能温胃散寒;②热敷——用50℃的温水袋敷胃部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③饭后散步——每天3次,每次15分钟,帮肠胃动起来。不过这些方法只适合症状轻、没有拉黑便、吐血这些危险信号的情况,要是不管用别硬扛。
如果出现“五警一超”,一定要赶紧去医院:①疼超过2小时还不好;②疼得必须吃止痛药才能忍;③跟着体重下降或不想吃饭;④拉黑便或吐血;⑤直系亲属有消化道肿瘤史;⑥症状持续超过7天。研究显示,及时治疗的话,胃溃疡治愈率能到92%左右,要是拖着不治,可能会出血、穿孔,更麻烦。
说到检查,胃镜还是诊断胃溃疡的“金标准”,现在的无痛胃镜一般不到10分钟就能做完,加上放大内镜还能看清楚胃黏膜的细微变化,不用怕疼。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胃部症状的人,一定要做系统检查,排除器官性的问题,别嫌麻烦。
预防的话,其实就是平时的小习惯:规律吃饭,别饿一顿饱一顿,别暴饮暴食;少喝咖啡、酒这些刺激胃的东西;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某些止痛药、退烧药)的人,要定期查胃黏膜,别让药物伤了胃。
其实腹痛不可怕,关键是分清“是不是大事”——生理性的调整一下就好,病理性的早发现早处理,胃溃疡也能治好。平时多注意爱护肠胃,有问题别拖着,就能把胃的小毛病挡在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