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或多或少都被胀气缠过——有人刚吃完饭肚子就鼓得像个小气球,有人夜里会被胀得醒过来。其实胀气不是无缘无故来的,常见诱因主要有5个:
1. 肠道“堵车”了——肠梗阻的信号
如果肠道发生机械性梗阻,就像下水道被堵死一样。有研究显示,大概12%的急性腹痛患者是因为肠梗阻来医院的,典型表现就是肚子一直胀,还停止放屁、呕吐黄绿色的胆汁样液体。这种情况得立刻去医院,千万别自己扛。
2. 吃出来的“气”——产气食物在搞鬼
有些食物就是“天然产气机”:豆类里的低聚糖会被肠道细菌分解,产生氢气和二氧化碳;洋葱、卷心菜里的硫化物会让屁味变浓;碳酸饮料更是直接把气体“灌”进肚子里。而且不同人吃同样的食物,产气量可能差3倍之多。
3. 吃饭太快——吞进去的空气在“捣乱”
狼吞虎咽的时候,每分钟吞咽超过20次,会吞进好多空气。数据显示,快速吃饭的人比细嚼慢咽的人,平均多吞500ml空气。建议试试“15分钟吃饭法”:每口饭嚼20次再咽,让大脑及时收到“吃饱了”的信号,别再“急吼吼”吃饭了。
4. 作息乱了——肠道生物钟“罢工”
长期熬夜会打乱肠道的节律,导致肠胃动力紊乱。研究发现,睡眠不足的人,肠道蠕动速度会慢18%左右。所以要固定三餐时间,帮肠道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5. 慢性胃病在“报警”——消化系统出问题了
有慢性胃炎的人,胃酸分泌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消化酶的活性;胆囊有问题会导致胆汁分泌不足;肠道菌群失调的话,有益菌会少掉40%。这些情况都会让食物在肚子里异常发酵,产生好多气。
胀气自救指南:从餐桌到生活的全攻略
饮食改造计划
- 高危食物别碰:豆制品、碳酸饮料、啤酒、洋葱、卷心菜、苹果(里面的果糖容易产气)、口香糖
- 换点“安全食物”:
用南瓜代替红薯(膳食纤维更温和,不容易胀气);
用姜茶代替碳酸饮料(能促进胃肠蠕动);
用蒸、煮的做法代替油炸(减轻肠胃消化的负担)。
吃饭习惯要改
- 用有点重量的餐具(比如21克左右的),能不自觉增加咀嚼次数;
- 饭前喝200ml温水,唤醒“睡懒觉”的消化系统;
- 饭后慢走15分钟,帮肠胃动起来。
生活方式升级
- 每天固定时间去厕所,帮肠道养成“到点就排”的条件反射;
- 睡前做做仰卧蹬自行车的动作,促进肠道蠕动;
- 可以用可穿戴设备看看餐后活动量,尽量每顿饭后走够3000步。
出现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如果有下面这些信号,一定要及时去消化内科看医生:
- 肚子胀疼持续超过6小时都没好;
- 吐出来的东西有胆汁(黄绿色)或者像粪便一样的东西;
- 24小时内都没放屁、没排便;
- 敲肚子有“咚咚”的鼓音,而且一碰就疼得拒按。
肠道健康的新方法
有研究说,肠道菌群检测能帮我们针对性调整饮食。长期胀气的人可以做做肠道微生态分析,在医生指导下针对性补充益生菌。
应对胀气的核心:别忽视“警报”
其实胀气就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像汽车仪表盘的故障灯一样。可以记饮食日记(用个饮食记录的APP就行),结合生活习惯调整,大多数不是疾病引起的胀气都能明显好转。要注意,如果胀气持续超过2周都没好,一定要做胃肠镜检查,排除器官本身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