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喊牙痛,而且疼得持续不缓解,尤其是吃了酸、甜、冷、热这些刺激性食物后疼得更厉害时,家长要警惕——可能是得了根尖周炎。这种病大多是蛀牙没及时治疗拖出来的:牙齿里的牙髓(俗称“牙神经”)被细菌破坏到无法修复时,炎症会沿着根管扩散到根尖周围的组织,形成慢性感染。要特别注意的是,乳牙得根尖周炎可能影响下面的恒牙胚发育,导致恒牙釉质不好、牙列畸形。
典型表现:牙痛有“特殊信号”
根尖周炎的疼有三个明显特点:一是对温度特别敏感,喝口冷水、吃口热饭都会引发剧烈疼痛,甚至疼得往旁边牙齿或脸部放射;二是一嚼东西就疼得更厉害,因为根尖周围的组织发炎肿胀,一受力就刺激神经;三是孩子常常说不清楚“到底哪颗牙疼”,这是牙髓神经的分布特点导致的。除了牙疼,还可能伴随牙龈红肿、脸肿,或者下巴、脖子附近的淋巴结肿大。
怎么诊断?医生要做这些检查
医生诊断会结合几类检查:首先看牙齿——能直接看到蛀牙和红肿的牙龈;然后用工具轻轻敲牙齿,孩子会觉得“特别疼”(这叫叩诊敏感);最关键的是拍牙片,能清楚看到根尖周围的骨头有没有被炎症破坏(比如出现“黑影”、牙槽骨吸收)。如果情况复杂,可能需要做三维CT,更详细地看根管形状和炎症范围。
标准化治疗:分步骤解决问题
- 急性期先止疼:急性发作时,首先要“开髓引流”——在牙齿上钻个小孔,让里面的炎症积液流出来,快速减轻髓腔压力,缓解疼痛。
- 根管治疗是核心:用显微镜辅助清理根管里的细菌、坏死组织,超声工具能把根管里的脏东西清得更干净,避免炎症复发。
- 药物辅助消炎:局部用缓慢释放的抗菌药,必要时按医生要求吃广谱抗生素(但不要自己乱用药)。
- 修复牙齿功能:治完后要用树脂补牙,或者做儿童专用的预成冠,把牙齿的形状和咀嚼功能恢复好。
家庭护理:这些细节要做好
- 饮食要注意:治疗期间别让孩子吃太硬、纤维多的食物(比如甘蔗、坚果),少喝碳酸饮料、果汁这些酸性饮品,避免刺激牙齿。
- 温度别“极端”:别吃太凉或太烫的东西,饮食温度最好控制在15-50℃之间,减少对根尖的刺激。
- 口腔清洁要到位:用含氟牙膏和儿童专用牙线,推荐用“改良巴氏刷牙法”——把牙刷毛斜45度贴在牙龈和牙齿交界处,小范围轻轻来回刷,能更好地清洁牙龈沟。
- 疼痛控制遵医嘱:疼得厉害时,可以按医生说的短期吃儿童用的布洛芬,但别自行加量。
- 定期复查别忘:治完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要去医院复查,看看恢复情况。
预防是关键:三级体系护牙齿
预防要分“三级”:
- 一级预防(防蛀牙):主要控制牙齿上的菌斑,每3-6个月去医院涂一次氟,强化牙釉质。
- 二级预防(早治蛀牙):发现牙齿上有黑线、小龋洞,赶紧去处理,别等发展成牙髓炎、根尖周炎。
- 三级预防(治牙髓病):如果已经出现牙髓问题(比如牙神经疼),要赶紧转到儿童牙科专科治疗,避免炎症扩散。
特别提醒:乳牙治疗要用可吸收的根管充填材料,不会影响恒牙萌出。
并发症预警:这些情况要紧急就医
如果孩子出现发烧、脸肿得张不开嘴,或者脸颊、下巴的间隙感染(皮肤发红、摸起来硬),说明感染扩散了,得立刻去医院,可能需要住院治疗。家长千万别自己给孩子敷刺激性药膏,也别乱挤肿的地方,容易加重感染。治疗中如果出现药物过敏、一直疼不见好,要马上复诊调整方案。
根尖周炎看似是“牙的问题”,但拖久了会影响恒牙发育,甚至引发全身感染。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口腔情况,定期带孩子做口腔检查,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让孩子的牙齿健康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