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拇指根部总觉得酸胀疼,长时间握手机还有针刺感,可能是得了腱鞘炎——这是手外科很常见的问题,多发生在需要频繁用拇指的人身上。我们手指的肌腱外面包着腱鞘,当拇指反复做抓握、滑动这些动作时,腱鞘和肌腱之间摩擦太多,就会引发炎症。
有研究发现,连续用手机超过4小时,局部代谢率会明显升高;侧躺着用手机时,手腕拧着的姿势会加重腱鞘的压力。而且不止是手机用户,只要经常反复用拇指的职业人群(比如打字员、厨师),都有可能得这个病。
典型症状识别要点
腱鞘炎的发展有明显的阶段特点,早期主要有这几个症状:
- 早上起床时拇指动着不灵活,有点僵硬;
- 捏小物件的时候,手指会“咔嗒”响;
- 拇指根部手掌那面有明显的压痛点;
- 手指屈伸时会卡住,严重的话得用另一只手帮忙才能复位。
临床数据显示,约65%的患者一开始会误以为是关节炎。其实区别很明显:腱鞘炎的疼集中在拇指掌指关节的手掌面,而且会有“卡住”的机械感。如果出现明显肿胀、皮肤发紫或者疼得受不了,可能是腱鞘里有积液,得赶紧去医院。
阶梯式家庭护理方案
刚出现症状时,可以试试这三个步骤的护理:
- 先减少活动:每连续用手20分钟,就把手腕悬空放松20秒,别长时间让手腕弯着;
- 物理治疗:用间歇性冷敷(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再配合温水泡手(水温38-40℃);
- 康复训练:做些简单的肌腱滑动动作,比如手指慢慢屈伸、张开合上。
物理治疗时可以用低频超声波设备帮助恢复,但要选对频率参数,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制定适合自己的康复计划。
职业防护实用策略
经常用手机的人可以这样做:
- 握手机时调整姿势,让手机重心落在手掌心;
- 多用语音输入之类的辅助功能,减少重复点按;
- 每天做3次专项训练:用橡皮筋套在指关节根部,做对抗动作(比如手指往外撑橡皮筋)。
对于长期用电子设备的人,建议用符合人体工学的键盘、鼠标。工作间隙可以做5-10分钟的腕部放松训练(比如手腕顺时针、逆时针转圈圈)。另外,环境光线和屏幕亮度要协调,避免因为看不清楚而不自觉地用额外动作代偿。
专业治疗介入时机
如果按规范在家护理2周,还有下面这些情况,得赶紧去医院:
- 手指能活动的范围比之前少了30%以上;
- 晚上因为疼醒超过2次;
- 手指或手腕发麻、刺痛,而且集中在某个神经支配的区域(比如拇指、食指那一片)。
现在医学有不少治疗方法,比如超声引导下的精准注射治疗,要是保守治疗没用,还可以考虑微创松解手术。术后得用支具固定,再做系统的康复训练(比如慢慢练习手指抓握),慢慢恢复手部功能。
我们的手部肌腱是很精密的“生物机器”,平时得有科学防护的意识。比如调整用手机的习惯、做针对性训练、早发现早干预,就能有效预防腱鞘炎。如果感觉不舒服一直没好,一定要早点去医院,别等影响到手的功能再治——毕竟手是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工具”,功能受损会大大影响生活质量。